1996年,高平市團池鄉路邊標注“神農飯館”的大招牌開始出現,鄉黨委書記米東明弘揚炎帝文化的新思路在團池鄉已經深入人心,深入市場經濟流域,並滲透到第三產業。後來米東明工作調動,但炎帝神農文化帶動經濟建設的思路,早已成為高平對外開放的主題,蔚成風氣和傳統,成為高平不可動搖的地方民俗。據米東明介紹,帶有“神農”、“炎帝”字樣的飯店、賓館在高平市已不止三五家。炎帝文化的獨特魅力和風韻已經遍布高平城鄉!
外地人到神農飯館,當然是首先品嚐山西聞名海內外的麵食刀削麵。這是炎帝神農氏,特別是炎帝神農氏六世“厘”與“來”栽培小麥成功的結晶。
麵食品類大量出現於文獻記載,最遲在漢代以前。當時,還沒有“麵食”、“麵條”之類的概念,凡麵製食品統稱為“餅”,烙餅叫蒸餅、籠餅,麵條叫湯餅、索餅、水引餅。《釋名》記載:“餅,並也。溲麵使合並也……蒸餅、湯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到宋朝《水滸傳》記載武大郎經營的麵食則為“炊餅”。什麼是“炊餅”?“炊”字自然是燒火製作火字旁,右邊“欠”常用為“哈欠”,人打哈欠時吐出哈氣。與這種哈氣相似的麵食製作法唯有蒸饃。由此可知,炊餅即蒸饃,與演變至今日我們認為的“烙餅”不大相同。
我國中原人以麵食為主,北方麵食尤以山西麵食最為著名,是因山西小麥種植於黃土高原,越冬時間長,糖分積累較多之故。因此,山西素有“麵食王國”、“麵食之鄉”之稱,此言不虛。目前,山西屈指可數的麵食品種即有360餘種,到山西吃麵,保證能夠天天不重樣,餐餐不重樣。故全國各地山西麵食自成一家,成為特色。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等許多國家均有山西麵食的流傳和烹飪。
1983年5月,日本明星食品株式會社社長卜厚昌之先生專程來太原拍攝麵食製作電視記錄片。在觀看了麵案師傅精湛的技術表演後說:“各位有名的廚師精巧的技術和後起之秀的表演,我深為感動和驚訝。我們深感到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太原不愧為麵食的故鄉。”
山西省所以能形成獨具特色的麵食文化,與其地處高原山區冱寒地帶,氣候幹燥等原因有關。人們對飲食的要求是溫熱型、湯水型,蒸煮類麵食正好符合這一要求。古籍中即有“並州人苦於嗜麵”,冀州(即山西)人“喜湯食”的記載。
山西的麵食花樣繁多,有蒸、煮、炸、煎、烤、烙等多種做法。在蒸製麵食中,玉米麵窩窩、小米麵發糕、麥粱混合麵饅頭等是過去普通主食,現在則多以麥麵饅頭為主。而饅頭又分花卷、切饃、圓饃、棗饃……此外還有素、肉、糖等各種餡的包子,蒸餃等。晉北地區用蓧麥麵做的烤酪酪別有風味;在炸製麵食中,有用黍米麵炸的油糕,麥麵油條,刀切饃片……煎製麵食中,有白麵糊做的煎餅,肉、素餡餅、蔥花油餅等;烤製麵食中,有燒餅、千層餅、蔥花餅、糖餅等;煮製麵食中,有拉麵、趕麵、剔尖,刀削麵、壓絲麵、揪片、貓耳朵……其中山西的刀切麵名氣最大,飲譽海內外。
飲食文化的核心是烹調。這方麵,山西具有悠久的傳統風俗。《飲食風俗》一文中指出:山西幹旱多風,少飲水啜茗條件,全靠吃飯時湯水一並補充。少有蔬菜,全憑鹽醋相佐,口味明顯偏重,需大量水分,喜湯食。
山西民俗中的湯食,通常有小米粥、臘八粥、玉米糊糊、紅(高粱)白(小麥)麵拌湯、米粥麵條加土豆塊合一的“和子飯”等極多種類。
至今,“世界麵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飲食文化隻能產生於神農嚐百草、創農耕的太行山以西。1988年高考有一道“最早稱作中國的地方是哪裏”的命題,標準答案就是“山西南部”,這就是最早的“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吃飯問題基本解決,開始追求“吃營養、吃口味、吃新鮮”,開始追求小麥稻米以外的雜糧。同樣獲得世界性評價的是:“中國是小雜糧的王國,山西是王國裏的王國。”盡管其他省份也有雜糧種植,但山西的雜糧幾乎每一種養分含量,都比其他省份的雜糧含量高出幾個百分點。這就是神農嚐百草“遍陟群山,備嚐庶草”之後,隻能曆史地、必然地在山西獲嘉禾的原因。
飲食特色之中,對原始的羊崇拜傳統習俗依舊隨處可見。上黨地區逢過年節必蒸麵羊,有公、母、群、獨、站、臥各種形態。公羊身上披滿穀穗,摻黍米、豆作眼、麥粒作唇,五穀俱全。孩子滿月送禮,姥姥舅舅家必送一份麵羊,數量為五,表示與羊為“伍”。大羊脖子上戴一把鎖,以紅線拴三枚銅錢,另捏一塊拴羊石,意為把羊拴住。十五歲時要“圓十五”,姥姥家要蒸十五隻麵羊,卻沒有了鎖和拴羊石。開鎖儀式完畢,孩子要取一隻麵羊跑開,表示成人了。逢年節,親戚送禮都是一斤20隻八條腿麵羊饅頭為贈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