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久遠之道(1 / 3)

中國人對炎帝神農氏的紀念可謂久遠,為什麼一個傳統能夠如此久遠?一個民族的久遠之道是什麼?

“久”字的字源本意是針灸之“灸”,古時寫作“針久”,意為艾灸比針刺時間要長久才能夠發揮效果。後來進一步強調艾灸要點燃,下麵加一個“火”字為“灸”,“久”字則專門用來表示長久之意。

因此凡帶“久”字讀音的漢字,都有長久之意。如“舊”字,長久的物件表現為陳舊;“酒”字,糧食長久醞釀成為酒,酒能長久保存,越陳久越醇香;“臼”字,杵臼之臼,幾千年長久使用至今;“舅”字,女孩終究嫁人,男丁永久居家。“舅”字下邊是男,上邊是杵臼的臼,即男丁能夠如臼一樣居家長久;“韭”字表示一種蔬菜,韭菜割了一茬又長一茬,還能越冬跨年度生長,是長久之菜;“就”字,右邊是“尤”字,特別之意。左邊是“京”,高架之意,“就”字即指特別高。特別高的建築規模宏大能夠長久,如北京天安門、應縣九層之木塔、金闕九層之晉祠聖母殿等高樓大廈,抬頭仰望的石刻造像、高山峻嶺、崇高的威名等都能長久;“九”字表示天數,如九天攬月,也是單數最大的數,長久的積累方能達到等等。

黃河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三皇五帝,唐宗宋祖,無不縱橫四海,功名顯赫。但真正能夠被人民長久懷念,永久祭祀,從內心認同並以為其子孫而自豪的,唯炎帝與黃帝。因為他們真正為中華民族做出了永久而且無可替代的貢獻,這就是“文明”的力度。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大多已經消失,惟有中華文明連續不斷傳承至今。這是中華民族的幸運與驕傲。

距今7000—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生存環境進入溫暖濕潤期。溫暖濕潤造就了華北植物生長茂盛,卻也造成了後來洪水滔天。

這時,中華民族漁獵之外還大量采集植物果實,由食肉向食肉與食草混合型轉化,進入定居、用火和製作彩陶最繁榮昌盛的仰韶文化時期,目前已發現仰韶文化遺址五千多處,大多在陝西、山西、河南、甘肅等地。最著名的幾處如山西沁水下川遺址、武鄉遺址、河北磁山遺址、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仰韶遺址等,形成一個環狀區域。在這個環的圓心——上黨羊頭山,一個偉人發現了易於人工有效種植的嘉穀,這就是神農嚐百草的故事。

無論時間、地點、地理、自然等機緣,嘉穀或遲或早一定會被發現,但它一定是被做事做到極致的探索者發現,“機遇隻賜給有準備的頭腦”,“神農氏”為中華民族獲取了這個曆史機遇。

考古學家又繼續搜尋,在山西、河南、湖北、陝西等地相繼發現了新的文化遺存。因其文化麵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龍山文化、山西陶寺龍山文化,通稱龍山文化時期。

龍山文化最顯著特征就是城址的發現。令人驚異的是,這一次又是那位神農氏——他的後人——“堯帝”主導了時代,他的根據地距離羊頭山不過60公裏,而且有了標誌國家的“都城”——陶寺古城。陶寺消亡百年之後,才有太行山南側二裏頭古城,距離羊頭山130公裏。

羊頭山是上古農耕革命的中心,因此改朝換代從來不會被忽略。商周時西伯勘黎,春秋時晉師滅潞,秦漢擊眾羌於上黨羊頭山。雖然這個英雄的氏族最終離開了羊頭山,但“神農城”安在,神農氏之“魂”安在,《山海經》將羊頭山永遠地記入了典籍,《神農本草》在5000年後依舊是中醫教科書的基本內涵,中華創世史詩《黑暗傳》將神農故事傳唱至今。曆代農耕王朝所需度量衡必須以羊頭山秬黍為基準,即“律”由“黍定黃鍾”,“度”由“累黍為尺”,“量”由“積黍為鬥”,“衡”由“黍為權重”。到秦始皇兼並六國統一度量衡之際,中華農耕文明的這些重要的要素,已被羊頭山整整規範了3000年。

這3000年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誇父逐日、黃帝戰蚩尤、倉頡造字、後羿射日、嫦娥奔月、共工怒觸不周山、堯都陶唐、舜耕曆山、大禹治水……中華古代神話傳說,幾乎全部發生在山西上黨以及周邊,以至太行山地區被喻為中國古代神話的“地質帶”。“太行山大河水”因此被稱作中華文明的搖籃。愚公移山移的是太行王屋山,抗美援朝歌唱祖國唱的是“一條大河……”每當外寇入侵,大山大河養育的人們便會高呼“還我河山”。

羊頭山“嶺限二郡,麓跨三邑”,故高平、長治、長子三市縣世代成為炎帝神農氏祠廟高度集中的密集區、炎帝神農氏傳統民俗高度集中的密集區、炎帝神農文化高度集中的密集區。這種植根於大山大河的立體時空,造就了世代深厚積澱的黃河農耕文化內涵,造就了太行山為中心的遠古國家雛形,造就了著稱於世的燕趙之風,造就了傳承文明火炬的三晉文化。這種文化乃至文明的曆史資源,絕非僅以巨資打造能夠替代。

中華文明是一個多元的整體,但黃河農耕文明自有其搖籃所在,自有其始創源頭。自此,我國曆代農耕的神農溲種法、冬月種穀法、雪藏種子法、畎畝法、區田法、親田法、砂田法、中耕法等一係列農耕技術,都凝聚了中國古代人民對肇始神農的農耕文化傳承的智慧。

農耕始祖炎帝陵在高平

本書探索擇要:

目前國內有四省建炎帝陵廟,唯有炎帝神農氏及子女在山西高平事跡載入古本《山海經》。

“神農氏七十世”的前期為中華諸多氏族之一,並無特別著稱於世,無由稱作“帝”。而最後的八代神農氏族領袖因獲嘉穀,創造並領導農耕解決了人民的食物來源,“至德之隆”,後世稱“炎帝”。其中第一代炎帝嚐百草獲嘉穀,為始創農耕始祖“炎帝神農氏”。其在羊頭山嚐百草獲嘉穀事跡載入《山海經》,宋《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四記載:“高平縣羊頭山在縣北三十五裏。《山海經》雲:神農嚐五穀之所,山形像羊頭。”

炎帝少女在羊頭山以西30裏發鳩山的事跡載入《山海經》即“精衛填海”。《山海經》唯一記載炎帝薑姓所在之“水”(郯水)亦發源於發鳩山一脈。《水經注》記載的陝西寶雞“岐水又東,逕薑氏城南為薑水”,為酈道元之誤。

炎帝神農氏之子、農官“柱”生於羊頭山,“能植百果百蔬”;炎帝神農氏支係後裔蚩尤驅逐末代炎帝榆罔自羊頭山登九淖伐空桑;黃帝戰蚩尤在羊頭山以西350裏運城鹽池畔蚩尤村周邊,祭天於兩地之間的王屋山;第八代炎帝榆罔政衰,軒轅氏興。黃帝封榆罔於上黨“潞(路)”地“以奉神農之祀”。至此八代炎帝之中,文獻記載有三代四人與羊頭山直接相關。

炎帝神農氏在上黨高平羊頭山獲嘉穀烈山耕種之“羊頭山秬黍”,其形“巨”、其量“重”,成為中華文明曆代律、度、量、衡之基準物;神農氏所嚐百草之最後一味——羊頭山“馬陸”名列《神農本草》,李時珍《本草綱目》特別記載為“神農藥”;羊頭山自神農時代直至漢代一直為“眾羌”占據;唐武則天於羊頭山“改置社稷”,恢複夏朝以前傳統,恢複祭祀炎帝神農氏;元朝百年國慶之前,至元九豐始祭神農,遷建羊頭山炎帝神農氏陵廟皇城於“真靈”“墳側”並“遣祭、禁樵采”;明朱載堉將羊頭山禮樂內涵發揚傳承,著《羊頭山新記》;羊頭山周邊至今尚有硬如鋼鐵之“羌木”樹種,是上古時代製造耒耜的優良木材;羊崇拜以羊頭山為中心,幾乎遍及整個山西境內;羊頭山地區炎帝神農氏遺俗民風遍及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麵、各個角落,遺跡廣布,內涵深厚廣博。

“參盧(榆罔)之後政衰”,商周時炎帝後裔自山西上黨南遷至湖北神農架,傳唱至今的《黑暗傳》對神農氏上羊頭山獲嘉穀念念不忘。後裔繼續南遷湖北隨州、湖南茶陵、廣東廣州等區域。《路史》詳盡記載上黨炎帝後裔於商周時代南遷至湖南荼陵的來龍去脈。

與先秦《山海經》記載並至今史籍不斷、以本書探索為標誌的高平炎帝神農氏深厚文化內涵相比,陝西寶雞、湖北隨州、湖南茶陵等炎帝“遺跡”均無先秦明確記載,學術論著少有當地文化內涵分析,多以一般歌功頌德為主。

宏觀來看,中國曆史曆來是遊牧民族西來、南下。上古神農氏族東遷據中原、周人東遷滅商、秦人東遷滅六國、董卓進京等均為西來。古之獫狁、匈奴、遼、金、元、清等均為南下。五胡入中原、晉人衣冠南渡,唐與後唐、宋與南宋、明與南明等無一例外,皆屬人口由自然生存條件惡劣寒冷地區向富庶溫暖地區流動。那麼,炎帝神農氏族創農耕居中原、失政後兩千年間逐步遷徙南下,亦為題中應有之義。

華夏文明以黃河農耕文明為主,嘉穀之黍稷為北方特有、黃土高原為最。湖北、湖南、廣州等上古炎帝傳說均被文獻記載為神農氏族後裔南遷。僅此,炎帝神農氏始祖在上黨嚐百草、獲嘉穀、創農耕、統華夏、歿後葬於所居之羊頭山麓,史跡、民俗、傳統、誌書等俱在,不是需要討論的事。

中國社科院先秦史學會2004年高平“炎帝文化全國學術研討會”指出:“在陝西寶雞、湖北厲山、湖南茶陵,山西上黨這四處炎帝文化遺存密集區,隻有上黨地區形成了完整的炎帝族生活鏈。炎帝出生、成長、創業、建國、殯葬、陵廟群,都在古上黨高平縣羊頭山方圓百裏之內。”

結論:

“炎帝”稱謂僅限於嚐百草、創農耕的最後八代神農氏族領袖;山西高平羊頭山“炎帝之所居”,炎帝文化內涵深厚廣博,農耕始祖炎帝神農氏陵廟在高平,曆史記載為“真靈”;陝西寶雞神農祠或為薑羌氏族遠祖早期遷徙紀念地;湖北隨州、湖南茶陵為神農氏族後裔商周時南遷紀念地,茶陵宋初始建炎帝陵“所葬代雲衣冠”,為曆代共識之結論;各自曆史源流與地位明確清晰。

今日我們該做些什麼?一個黃河農耕文明博物展示的構想,律度量衡標誌物的解讀標本,黃河農耕文化的探源博覽,炎帝神農農耕文明信息的有效傳遞,農耕文明內涵續寫嶄新篇章的產業支撐,一個文化產業正在向我們召喚。

繼往開來,這才是長久之道。

高平的酒傳統

伴隨糧食的誕生,存在同樣十分長久的一種糧食深加工產品——酒。

《戰國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酒本身不會使國亡,如同武器未必決定戰爭勝負一樣。但酒飲而甘之,卻是一定的。”

高平羊頭山是炎帝神農氏發現釀酒原料“嘉禾”之處,嘉禾為秬黍,秬黍能釀酒,因此,高平酒傳統必然與眾不同。

飲酒,是高平人的通用名片,也是高平男子漢的一種生活方式。高平人飲酒,講的是場麵,鬧的是氣氛,抒發的是高平漢子的豪情,這種方式是通過“走圈”來體現的。圓桌前,客人們客氣推讓座次排列,主席(主持酒席,為詞之本意)者會說,“大官小官,圍個圪圈”,或者“有錢沒錢,圍成圓圈”的話語勸人入座。來客坐定,先定喝什麼酒,當然汾酒為主,稱之“喝酒必汾,汾酒必喝”。開口直呼黃蓋汾或紅蓋汾,乃至瓷瓶汾、磨砂瓶汾酒、觀音瓶汾酒、青瓷瓶開國汾酒、雙耳瓷汾酒、書本盒汾酒、牧童牛汾酒、青花瓶汾酒、紅木盒中華汾等等。或也隨流行廣告而定,五糧液、孔府家酒等。茅台價高,也喝不慣,一般限於貴賓場合。鄉間則是3元一瓶的高粱白,當然一定還要上一杯白開水。

高平人飲酒沒有“開君一壺酒,細酌對春風”那般閑情逸致,卻似梁山好漢,瓦崗英雄,“酒桌上皆弟兄,坐下一般高”,“誰叫領導罰誰酒”,“老哥老弟”等一番稱呼確定下來,隨後煙霧繚繞,幺三喝四喧鬧起來。

主席者必定按反時針方向與在座的每一人猜拳或“丟猴”(丟骰子),先說清章程,“成猴比猴,不成猴比點,猴比點大”,隨之照章辦事,稱“走圈”。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度,丟猴的方式正日新月異地變化,自“吹猴”開始,現已發展為不下百種的較量方式。

罰酒是一打十二個(杯)酒,當然也根據走圈人的酒量與豪情來決定,一般不會少於六個酒。筆者曾遇當地陪同司機開口40個酒走圈,酒後還送我等回賓館。應說我等亦壯了酒膽,豪情萬丈,才敢坐這一二百個酒後駕的車。

不論飲多少酒,一定要在座的每個人都走完圈才算圓了圈。即使不善飲者,也要走三個酒,方為圓滿。

高平人的豪情集中表現在走圈後的自選活動。這時酒至微酣,沒了場麵的顧忌,沒了規定的束縛,隻是人性的碰撞,個性的袒露,自由奔放的快意,揮斥方遒的意境,睿智、聰穎、機敏、才情的展示。真正方顯舍命陪酒、不醉不歸的萬般豪情,暢快淋漓。由不得來客也豪情怒放,想不舍命怕也來不及了。幸而高平的女人通人情,為朋友喝醉酒的漢子回家可以免遭責罰。

高平人以“趙人”自居。大糧山上遲浩田將軍手書“趙將遺風”,昭示著高平人的心性。到了酒桌上就展示為能言善辯的較量,手示數碼超級速算的較量,丟骰子手法手氣的較量,呼聲高亢低沉韻律婉轉藝術的較量。老哥老弟還要叫得勤快,各方才進入無所顧忌、誌得意滿、麵目全非的境界。碰上輸酒過多,贏方會爽快地替你幹一半,簡直是兩肋插刀,死不足惜。高平人溫情、和善、中庸、直氣,往往危機臨頭以替酒、豁免、留存、人情酒的出路維護對方的麵子,維護高平人的待客之道。玄妙與溫情,率直與狡黠,對手與朋友,品位與佳釀統一的惟妙惟肖,已經有些哲學的意味了。

有幸遇鄰座憨直者,怕是“老哥老弟”剛出口,那人就直接替你喝了,常有場麵不輸酒,替酒卻替醉的。高平人古道熱腸、質樸、中庸、好麵子等心理特征在一堆數字的碰撞中,在丟猴的手氣技巧中,在酒杯的多少上顯得大氣,豪爽。一友曾已至花生豆反複夾起又掉下,卻還一杯不落數著往裏倒。高平人的酒量多少難說,常是酒後酒瓶比人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果然一派燕趙之風。

高平人從不怯酒,說話的豪氣奠定了飲酒的大氣,常被人事後感歎:酒量其實不行,卻是酒膽嚇人。晉城人飲酒,凡聽說在坐有高平者,立刻不敢囂張跋扈信口開河,語調迅速謙和,言辭謹慎,先敬一句“高平人行”。據說高平夜晚上街,喝醉酒的人比陵川白天街上的人還多?

高平酒傳統由來已久,僅禁止酒後駕車,或不足以禁酒。飲酒之風可能還會千百年長久傳承下去。

為了解高平酒傳統,我得謝過朋友張立新,其對酒的了解深且厚。

久遠的中醫與新興的西醫

神農嚐百草不僅從此有了五穀,有了酒,還有了中醫中藥,神農嚐百草的直接結果莫過於此。因此我們在談論神農時,不得不直麵中醫中藥。

現在人們看病,認為西醫見效快,中醫見效慢。卻不知“西醫治標,中醫治本”。我們身體出了問題,是希望隻消除症狀呢?還是希望病因根除呢?到需要看病時已經來不及思考這些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