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伊“聖戰”十年(1 / 2)

中東地區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地區。自從有人類曆史以來,這個亞、非、歐三洲交彙之處便動蕩不已,譜寫了一幕幕浸透了血與火、劍與淚的曆史。

整個西亞、北非這一片伊斯蘭化的地區,最早是被歐洲人按著距離他們的遠近而稱作中東地區的。古埃及人、猶太人、古巴比倫人、亞述人在這裏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

在這裏,三大洲距離如此之近,以致於曆史上,來自不同地方的軍事征伐者曾在這裏建立了數個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中世紀,發端於阿拉伯半島南端的阿拉伯人,在他們的領袖穆罕默德的領導下,在萬能的真主的指引下,迅速席卷整個中東地區,建立起了他們的地跨三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人的擴張勢頭在今天的土耳其和伊朗被遏止住了,但伊斯蘭教卻衝過了這條界限,向更加廣闊的地區擴展開來。東至中國、印尼、菲律賓,西至歐洲巴爾於、西班牙、葡萄牙,南則穿透了撒哈拉大沙漠,傳播到黑非洲。環繞著阿拉伯人與異族的交界地帶是目前世界熱點衝突最為密集的地區。

伊拉克與土耳其、伊朗的交界線地區,從80年代開始極度升溫,先後發生了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成為與阿以衝突一樣引人注目的地區熱點。

中東是多事之地。海灣自發現石油後,伊朗、伊拉克兩強不服,帶著教派和領土之爭,兩伊開始了漫長的戰爭,名義是“聖戰”,實際是“石油戰”、“利益戰”。

伊拉克和伊朗是中東的兩大強國。

伊拉克麵積約有44萬平方公裏,整個國土處於肥沃的幼發拉底和底格裏斯河平原上。國土大致呈一個倒三角形,因此它隻有夾在伊朗和科威特之間的短短五十公裏的海岸線。伊拉克人口隻有二千萬人,它的百萬軍隊與這個國家的人口規模相比簡直就是個龐然大物。伊拉克79%的居民是阿拉伯人,另外20%的人口是庫爾德人。

伊朗麵積和人口要比伊拉克大的多。伊朗麵積約164.8萬平方公裏,人口,5000多萬。主要居民是波斯人,占全國人口的46%,民族眾多。

邊界與教派之爭

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爆發戰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二戰以後,兩國因領土爭端、宗教矛盾和民族衝突等原因關係一直比較緊張。

兩伊的共同邊界達1280公裏,其中東南一段以阿拉伯河(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合流後稱為阿拉伯河)為界,長約100公裏。伊拉克僅有的54公裏的海岸線,大部分還被科威特的布比延島所遮攔,因此阿拉伯河成為伊拉克第一大港巴士拉的出海的重要孔道。而伊朗最大的商港胡寧沙赫爾和煉油中心阿巴丹也位於阿拉伯河岸邊。伊朗多年來一直要求兩伊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實行雙方共同管理;但伊拉克不同意這樣劃界,要求將全部阿拉伯河歸其管轄。

兩國為此一直存在爭執。1974年1~2月雙方甚至為此發生武裝衝突。1975年3月,在阿爾及利亞的調停下,雙方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和平解決了雙方的邊界衝突。根據這個協議,雙方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讓出原屬伊拉克的一塊領土(約300平方公裏)。並承諾不再支持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族反政府武裝。但協議簽署後,伊朗並未履行協議,引起了伊拉克的強烈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