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尼曾經說過:“為我工作的人都得具備成為合夥人的能力,要是沒有這樣的潛力,我寧可不要。”激勵他人完成任務,培養合作的關係,以公司的成敗為己任,為自己所屬的部門規劃遠景:你個人要怎樣做才能夠削減成本、改善生產力、減少浪費、提升對客戶的服務品質,並且讓公司的工作氣氛更加和諧?
3.迎接變革的需求
企業需要的是高素質的員工,我們必須持續不斷地自我成長,否則根本不可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保持地位。你隻有兩種選擇,第一是終生學習並保持不敗的地位;第二則是成為老古董,並且被時代的洪流拋在後頭。
隻有把工作當日子過,用經營事業的雄心,立足腳下的工作,才能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創造輝煌。
多投入=多回報,告別“收入焦慮症”
職場中有一種常見的“收入焦慮症”的現象,其典型症狀是:
月底年底發工資時總害怕工資少,上班無心工作,下班後暗地裏找工作。希望通過換工作,能夠拿到更多的薪水。
要解決這種“收入焦慮症”,加薪是最直接辦法,但有著很強的後遺症。因為金錢刺激就像止痛藥,隻能是痛一下止一下,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且容易產生依賴性。以加班費為例,很多企業付加班費,但是他們無法杜絕員工拖延工作時間和進度來領取加班費這樣的問題。
實際上,之所以會出現“收入焦慮症”和拖延工作時間賺取加班費的現象,主要是個人觀念和覺悟上的缺失,即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的職位和薪水問題。
工作中,有很多員工總是發出“薪水太低”、“替別人賣命、打工”等抱怨,這樣的態度永遠也不能開創工作的新局麵。美國的肯尼迪總統說:“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同樣,在企業,員工也應該這樣要求自己:“不要問企業為你做了什麼,要問你為企業做了什麼。” 因為,一個感恩的員工看來,先問付出,再問回報才是正確的順序,否則所付出的對不起所拿的薪酬與職位,自己在這個職位上也是幹不長久的。
一家小公司招聘業務人員,在前來求職的人中有一位資曆十分顯赫,對於這個公司來說,有點“小廟容不了大和尚”的狀況,因此公司老總與他麵談時,很誠實地跟他說:“依據公司規定,目前給不出太高的薪水。”老總的意思是不想浪費彼此的時間;沒想到他竟然接受了公司給出的條件,其實這個公司給的工資隻有他原來薪水的三分之一,這讓公司感到很奇怪。
上班之後,他從來都是準時上班,勤跑客戶。不久之後,他的“功力”便顯現出來,業績遠遠超乎老總原本的預期,為公司創造了很多的業績。
於是老總對他破格晉升,而且大幅度地加薪。在慶功宴上,他道出了原委:
原來,之前他在原單位已做到主管,工作很順手,薪水也很豐厚,可是沒想到公司的一次海外投資失敗,老板遠逃國外,讓他連帶受累,另投門路。
在找工作的期間,他碰了好幾次壁,也曾經因為薪水無法與自己所要求的相符而痛苦,總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老板不識貨,但突然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一句話:“價格是別人給的,隨時可以拿走;價值卻是自己創造的,任誰也無法帶走”,在這句話的激勵下,他選擇重新出發。
“價格由老板決定,價值請自己創造”這句話讓人受益匪淺,尤其他也用實際的行動創造自己的價值。其實,一個人的價值是靠自己創造的。我們要想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就應當正確地看待自己的職位和薪水,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能力,這才是明智之舉。
一個成功的企業是所有員工付出的疊加和總和,“多問你能為企業做什麼”是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也應該是員工自身的行為準則。那些把結果等同於薪水、整天問我能得到什麼而敷衍了事工作的人,隻想對得起自己掙的工資,從未想過是否對得起企業的期望。
不把工作的目的僅僅看做是獲得報酬,工作的過程就是不斷改進自己工作的過程、不斷提高工作效率的過程。員工比任何人都清楚如何改進自己的工作,再也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從另一個方麵來說,企業要發展,這種現實決定了我們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都要先講能做什麼,決不能以條件來刁難自己的老板,隻強調自己能得到什麼。隻有企業發展好了,員工才能得到豐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