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折騰,小事情幹出大名堂
不折騰的工作精神就像資金、技術那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如果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將能演變成一個員工的核心能力。
現在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往往容易產生浮躁和“速成”的心態,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他們眼高手低,朝三暮四,頻繁更換工作崗位,白白“折騰”了大好的青春和工作機會,到頭來一事無成。事實上,工作並沒有好壞之分,隻要努力,任何工作都可以幫助我們通向成功。一旦選擇了工作,我們就應當踏踏實實幹下去,即使是小事情也能幹出大名堂。
於誌遠是中國保健按摩的創始人。
“30年前,我是北京崇文區鮮魚口浴池的搓澡工人” ,於誌遠在任何場合都不避諱自己的“出身”。作為一名搓澡工,他飽嚐了受人看不起的滋味。當他剛入這個行當的時候,自己也看不起這樣的職業,工作一度懈怠。有領導看到後對他說:“你這是不安心服務工作。”領導的批評激勵了於誌遠,他決定從一名搓澡工做起,在這個別人看不起的搓澡工的崗位上幹出個樣兒出來。
從此,於誌遠成了浴池最勤快和最用心的人。整整數十年,每一個淩晨,於誌遠都是在台燈底下度過的;第二天天沒亮,他又跑到天壇練功——10個手指抓在灰牆上,身體懸空40分鍾,等待著朝陽一寸一寸地暖熱了他。隻要花心思,行行都能出狀元。經過自己的用心練習,於誌遠成了技藝精湛的保健按摩師。
在當時,“保健按摩”的概念還沒有得到普及。中國保健按摩行業缺乏技術標準,針對這一狀況,於誌遠還編寫了保健按摩的專著,填補了國內空白。
從一個一度對前途充滿憧憬卻又有點迷茫的搓澡工成為了中國保健按摩職業的開創者、第一套保健按摩手法的創立者,於誌遠的成功向我們表明,工作沒有好與壞,隻要努力工作“不折騰”,任何工作都能幹出名堂。
在很多人看來,要成就一番事業,應該有高起點、高平台,如果崗位一般、環境不佳,那就很難有什麼大成就。其實,平凡的崗位上可以取得卓著的成績,卑微的事物中也可以孕育出不凡的作為。工作中的高低之分,並不在於工作本身,也不在於起點,而是在於每個人是否對自己的工作盡心盡力。
一個人無論能力高低,崗位大小,隻要他時刻努力,能夠以“不折騰”的態度投入自己的工作,就能夠做好自己的工作,贏得別人的尊敬。隻要我們時刻鞭策、激勵、監督自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融入自己的工作,小事情也能幹出大名堂。
王山17歲就離開了老家安徽桐城縣,帶著父親給的5元錢,去長沙姑母家。姑母家也很拮據,少年隻得想法掙錢。姑母借來一個冰棒箱,少年天天去賣冰棒,收入甚微,少年並不甘心。一天,他看見一個小男孩在垃圾桶裏不停地翻撿,心裏一動,我也試試去撿垃圾如何?他拉住小男孩打聽,知道了許多撿垃圾的事宜。他離開姑母家,和撿垃圾的人一起住到了長沙市郊。開頭的屈辱是難免的,他每天早晨出去,晚上回來就有了一些錢。撿了一年,他有了經驗,也看出了門道。垃圾在收購者那裏轉了一手,如果避開這些二道販子,直接送到工廠,收益會更大。看了這步棋,他決定自己收購垃圾。效益馬上上升,月收入由幾百元上升到幾千元。幹了一年,他看出了新的門道。他將撿垃圾的人組織起來,50個人一組,如金屬組、塑料組、玻璃組等。他成了“垃圾頭子”。
幾年後,他又看出了新的門道。他把當廢鐵賣的舊自行車集中起來,搞起了自行車翻新的業務,還搞起了廢舊輪胎的翻新業務和鋁合金加工業。這些加工業逐漸發展壯大,到1993年,他撿垃圾的第13個年頭,他擁有了自己的3個工廠,資產達數百萬元。
王山在“撿垃圾”上做文章,竟然也能幹出大名堂。撿廢品也能撿出百萬資產,這是許多人沒想到的事。這告訴我們,舍棄華而不實的瑰麗外殼,拋棄無謂的折騰,改變眼高手低的習慣,明天的幸福隻有立足於今天的努力工作上。這是一個成功的人的工作態度,運氣也往往為這樣的人而準備。
工作中的我們很可能隻是“小角色”,但我們應該在努力奮鬥中不斷成熟和進步,才會成為職場上的“大明星”。而工作中那些不專心工作,卻整天“折騰”其他事的人,他們隻能四處碰壁,到頭來,“折騰”了人生的寶貴時間,影響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努力工作,不折騰”不應該隻成為一句口號,而應該成為自己的實踐標準。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視為實現自我價值的舞台,並為之奮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