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個叫阿古特爾的青年。他告訴這個青年:“隻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三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
通過上麵的例子,我們應該明白,也許我們曾不滿於自己的平庸,也許我們曾抱怨過生活的無聊,然而,當我們能夠朝著最亮的星星一直前進時,我們的生活也就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同時,當你找到了那顆最亮的星星,就應該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朝著那個方向前進,不應再折騰,不要因周圍環境或他人的影響而分神。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通常不太去留意促成事業獲得成功的因素,他們常常把做事情和幹事業看得過分簡單,不肯集中自己的全部心思去做。殊不知,我們在一項事業上的經驗好比是一個雪球,隨著人生軌跡的推移,這個雪球將越滾越大。所以,任何人都應該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某一項事業上,隨著不斷努力,獲得經驗也就越多,做起事來也就越順手、越容易。
馬克思說過,目標始終如一是他的性格特征。這種性格特征決定了他的堅定政治信仰,頑強執著追求,不動搖、不氣餒、不妥協,為全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目標始終如一,也應該成為所有人的堅毅性格。
隨著《哈利·波特》風靡全球,它的作者羅琳成了英國很富有的女人。但是在她風光的之前歲月,人們可能並不知曉她曾經的窘迫。
羅琳從小就熱愛英國文學,熱愛寫作和講故事,寫一部科幻類著作一直是自己的奮鬥目標。大學畢業後,她隻身前往葡萄牙發展,隨即和當地的一位記者墜入情網,並結婚。無奈的是,這段婚姻來得快去得也快。婚後不久,羅琳便帶著3個月大的女兒傑西卡回到了英國,棲身於愛丁堡一間沒有暖氣的小公寓裏。
丈夫離她而去,工作沒有了,居無定所,身無分文,再加上嗷嗷待哺的女兒,羅琳一下子變得窮困潦倒。她不得不靠救濟金生活,經常是女兒吃飽了,她還餓著肚子。家庭和事業的失敗,並沒有打消羅琳寫作的積極性,她堅持寫作。有時為了省錢省電,她甚至待在咖啡館裏寫上一天。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羅琳沒有放棄,仍然以積極心態去寫作。就這樣,在女兒的哭叫聲中,她的第一本《哈利·波特》誕生了,並創造了出版界奇跡,她的作品被翻譯成35種語言在115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
羅琳從來沒有遠離過自己的努力方向,即使她的生活艱難,她也堅信有一天,她必定會實現自己的目標。羅琳的成功告訴我們,隻有時刻牢記自己的奮鬥方向,不在盲目中瞎折騰,我們才能更容易走向成功。
事實上,若希望自己在行進中“不折騰”,首先必須繪製自己的藍圖。生活沒有方向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經常有人說:“我的問題就在於沒有前進方向。” 當有努力方向在激勵著你的時候,你的心靈會超越它平常的界限,你的各種潛力和才能都開始複蘇,你會發現自己置身在一個奇妙的世界中。
當然,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方向,必須立足於現實。如果沿著偏離現實的目標前進,除了會折騰你的時間,加大你受挫折的風險以外,沒有任何意義。也就是說,為自己確定好正確的前進方向,必須建立在現實可行的基礎之上,因為製定目標不切實際而造成瞎折騰的事例不勝枚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食用油嚴重匱乏,因此,英國人就難得有油煎魚和炸土豆。那時,有一位政府官員坐飛機視察了當時英國的非洲殖民地坦噶尼喀,認為那是種花生最理想的地方。政府聽到他的建議,便興衝衝地投資6000萬美元,要在那片非洲的灌木叢中開墾出1300萬公頃的土地種花生。
可是當地的灌木堅硬無比,開荒設備花了很大工夫才開墾出了原計劃1/10的土地。在開荒的過程中,英國人除掉了一種野草,後來才知道它是能保持土壤養分的,失掉它就破壞了生態平衡。
原計劃在這片新開墾的地上一年要生產60萬噸花生,可是到頭來總共隻收了9000噸。人們見大事不妙,又改種大豆、煙葉、棉花、向日葵等。可是在那“馴化”的非洲土地上,這些作物竟無一紮得下根。英國政府於1964年終止了此項計劃,損失8000多萬美元,每粒花生米的成本高達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