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一切代價隻為了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最終隻能使自己的努力陷入“空折騰”狀態。可見,在忙著向自己的努力方向前進時,必須以現實為基礎,目標是不可以憑理想和主觀願望去製定的。任何過高、過急和不切實際的目標,都會導致最終目標的失敗,最終隻能被證明是一場“折騰”鬧劇而已。
做到“不折騰”,就是在現實可行的基礎上為自己設定前進的方向,跨過起跑線,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具體的工作進程中,目標始終如一地奮勇前行。
世界上最大的浪費,就是把一個人寶貴的精力無謂地分散到許多不同的事情上。一個人的時間有限、能力有限、資源有限,想要樣樣都精、門門都通,絕不可能辦到。所以,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如果你想在某一個方麵做出什麼成就,就一定要立足現實,明確目標,然後專心一致,對自己的目標全力以赴。
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成的
哲人曾說過:“人不可能同時踏入兩條河流。”所以,在起步前行時,我們必須做出目標的選擇,還要學會舍棄其他的選項,否則就會讓自己的行為陷於混亂。
有人問羅斯福總統夫人:“尊敬的夫人,你能給那些渴求成功,特別是那些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一些建議嗎?”
總統夫人謙虛地搖搖頭,但她又接著說:“不過,先生,你的提問倒令我想起我年輕時的一件事。那時,我在本寧頓學院念書,想邊學習邊找一份工作做,最好能在電訊業找份工作,這樣我還可以修幾個學分。我父親便幫我聯係,約好了去見他的一位朋友,即當時任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的薩爾洛夫將軍。
“等我單獨見到了薩爾洛夫將軍時,他便直截了當地問我想找什麼樣的工作,具體哪一個工種。我想:他手下的公司任何工種都讓我喜歡,無所謂選不選了,便對他說,隨便哪份工作都行!
“這時,將軍停下手中忙碌的工作,眼光注視著我,嚴肅地說,年輕人,世上沒有一類工作叫‘隨便’,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成的!
“將軍的話讓我麵紅耳赤。這句發人深省的話語伴隨我的一生,讓我以後非常努力地對待每一份新的工作。”
可見,如果我們非常想得到某件東西,就必須把它作為自己堅定的目標,並朝著這個唯一的方向不懈努力、不斷前進。要知道,什麼都想要,結果往往是什麼也得不到。
一個下定決心就不再動搖的人,無形之中能給人一種最可靠的保證,他做起事來一定勇於負責,一定有成功的希望。因此,我們做任何事,事先應固定一個盡善的目標,一旦目標確定之後,就千萬不能再猶豫,應該遵照已經定好的計劃,按部就班地去做,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王永慶的經曆頗為傳奇,他的成功讓更多的人看到“白手起家”的可能,堅定了無數人開創自己事業的決心。
窮困的生活,讓年幼的王永慶對經商頗有興趣,他立誌做一名成功的商人。
1931年,15歲的王永慶離開家鄉,獨自去嘉義,開始他人生的新旅程。那時嘉義是中國台灣的商業重鎮,更是米穀的集散地。王永慶在親戚的介紹下,很快就在一家米店找到一份勉強可以填飽肚子的工作,但這不是他的人生目標。盡管如此,王永慶對這份每個月僅賺40元的工作倍加珍惜,每天都早出晚歸,盡心盡力工作,深受老板的喜愛。
頗有生意頭腦的王永慶沒有安於溫飽現狀。他一邊暗中觀察老板經營米店的訣竅,一邊省吃儉用籌措資金。一年之後,王永慶以借來的兩百元當本錢,在嘉義開了一家小米店,成了小老板,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
王永慶就這樣一步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幾年之後又開始經營木材,變成當地小有名氣的木材商人。20世紀50年代初,台灣“工業局”推出了很多工業發展的投資項目,王永慶大膽地接了一個當時無人看好的項目——生產聚氯乙烯,成立台灣塑料工業股份有限企業,後來又把發展的觸角伸向海外。如今,“台塑”已是全台灣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資產總額高達新台幣14832億元,成了名副其實的龐大“帝國”。
王永慶從小學徒到商界巨子,造就了商界的經典傳奇。王永慶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其後便沿著當初的理想和目標而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最終成為中國台灣的“經營之神”。
一旦認準大目標,我們就應該堅持不懈幹下去,也許在奮鬥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堅持是我們的製勝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