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18(2 / 3)

他準備動身返程的時候,娘張了張嘴,欲言又止。他說:“娘,我以後會常回來看您的。”

娘說:“孩子,是不是跟梅鬧別扭了?你學得大度點……”

他笑了笑,打斷娘的話:“娘,我跟梅沒事,您別瞎猜想。”

“孩子,您是不是遇到啥難事了?”娘說著話,從身上摸出一個方便麵袋子,“這是我攢的兩千塊錢,你先拿去用。”

他想笑卻笑不出來,說:“娘,我這次沒給您帶錢,您怎麼給起我錢了?我最不缺的就是錢。”

娘遲疑了一下,說:“孩子,真的沒啥事?”

“娘,真的沒事?”他很堅決地說。

“你這冷不丁地回來一趟,我心裏不踏實,”娘赫然一笑,話鋒一轉,“沒事我就放心了。在單位好好幹,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

看到娘紅腫的眼睛,他明白娘一晚上沒休息好。他一邊答應著一邊開車上路了,沒開出幾米遠,他眼裏的淚便止不住流了下來。

送 禮

郝連主任臨上班之前囑咐妻子劉芳,讓她去超市買兩瓶茅台兩盒腦白金兩條中華煙,說:“馬上就要過年了,該活動活動了。”劉芳點頭稱是,說:“人是不能忘本的,是去鄭總家?”郝連主任說:“你別管那麼多,反正是一個最最重要的人物。”

劉芳沒再說什麼,但她心裏清楚,郝連一定是去鄭總那兒。郝連能從車間一名普普通通的員工升任到生產車間主任這個角色,是鄭總的功勞。可以這樣說,沒有鄭總,就沒有郝連的今天。換句話說,如果郝連是千裏馬,那麼鄭總就是伯樂。在鄭總沒到來之前,郝連一直在生產車間默默無聞地當操作工,盡管郝連有文憑有能力的,而且人品也不錯,就因為他一沒金錢二沒後台,連個班組長都沒混上。鄭總到公司後,經過多方考查,力排眾議,把郝連提拔為生產車間的主任。再過三天就是春節了。到鄭總家裏坐坐,也是人之常情。

等到郝連下班回來,劉芳就把一大包花花綠綠的東西放到茶幾上,說:“都給你收拾好了。”郝主任說:“好,你去收拾一下,咱們一塊去。”劉芳遲疑地說:“我去不大合適吧?”郝連不以為然,說:“有什麼合適不合適的,又不是到外人家去;再說我一個大老爺們又沒送過禮,有點難為情,而且你幫我提上東西,也能堵堵外人的嘴。”劉芳嗔了他一眼,但還是略加打扮一番跟著郝連出了門,朝單位的另一棟家屬樓走去。劉芳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咱可不能忘了鄭總。”郝連歎了口氣說:“那是,可是鄭總這人——咋說哩?我們單位的牛科長今年仲秋節給鄭總送月餅,鄭總不但沒收,而且在中層幹部會議上點名批評了牛科長……我現在都害怕到鄭總家裏去。”劉芳恍然大悟,說:“叫上我就不害怕了?”郝連笑了笑,沒說話。

上樓時,劉芳忍不住又說道,說:“哎,你沒給人家打個電話,看看在家不?”郝連說:“我已跟他約好了,他在家等我們呢。”

等到敲開門,劉芳才發現他們去的不是鄭總的家,是郝連所在車間的職工馬鵬飛的家。馬鵬飛平時喜歡看書和鑽研,愛搗鼓一些小革新小發明,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能人”。他和郝連一同從學校畢業一同分配到生產車間的。郝連當胸給了馬鵬飛溫柔地一拳,說:“老同學,我和你弟妹來給你拜年來了。”

馬鵬飛看了看劉芳手裏提的東西,冷冷地說:“這是腐敗來的吧?我可不敢要。”郝連朗聲地說:“絕對是幹淨的!是我讓你弟妹買的,不信,你問她?”到了此刻,劉芳隻能順杆往上爬,忙附和說:“飛哥,是我親自去超市采購的。”馬鵬飛歎口氣,說:“郝主任,我要是不收你的東西,就對不起弟妹的心意;我要是收了呢,就得答應你提出的條件。郝主任,你這不是讓我為難嗎?”郝連說:“老同學,我這是第二次來了,你也學諸葛亮要我三顧茅廬才肯出山?”馬鵬飛苦笑著說:“郝主任,你這是非讓我接招不可呀。”郝連狡黠一笑,說:“那就收下東西,答應我的條件。老同學難道要我在你弟妹丟臉嗎?難道要我在鄭總和全車間的員工麵前丟臉嗎?”

馬鵬飛鄭重地點點頭,說:“郝主任,我算服你了,技術組的組長我幹!”郝連興奮地說:“老同學,太好了。在兩年之內,技術攻關能否搞出成果,使我們生產車間的產量再上一個台階呢?”馬鵬飛不屑一顧地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兒,出不了成果,我不姓馬姓驢!”郝連不放心地追問一句,說:“老同學有把握嗎?”馬鵬飛說:“沒有把握我能說大話?我結合咱們車間的生產特點,早已私下擬訂出了一套技術革新方案……”

在回家的路上,郝連欣喜地對劉芳說:“看來今天咱這個禮沒白送。”劉芳沒接話,她默了片刻,覺得有必要提醒郝連一下,說:“哎,鄭總對你有知遇之恩,他家裏是不是也得去一趟,送點什麼禮物?”郝連搖搖頭,說:“不用不用,再說我已給鄭總準備好了禮物。”劉芳迷惑地說:“怎麼不用?什麼準備好了禮物?哎,我都被你搞糊塗了。”

郝連胸有成竹地說:“請馬鵬飛擔任技術組長,若能讓生產車間的產量增加,這就是送給鄭總最好的禮物呀。鄭總在中層幹部會議上曾這樣說過,大家把工作幹好就是對他最好的回報!”

插上翅膀

那個地方非常偏僻,若不是朋友指點,我很難知道在那座大山後麵還有一個小小的村落。

朋友李文說,這個山村原先不通電,不通車,幾乎與世隔絕,那裏的人沒有走出過大山,那裏沒有學校,孩子們沒有上過學。驢友們“入侵”後,引起了一些熱心人士的關注,通上了電,修了路,建了個小學校……

聽說那地方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像個世外桃源,我才在李文的帶領下驅車前往。我在來之前,把家裏的一些成年不穿的衣服放進了車裏,打算捐給那裏的孩子們。

雖說通了路,也隻是個簡易公路,沒有鋪上水泥或柏油,路麵坑坑窪窪。幸虧我開的是吉普車,顛簸得不是十分厲害。

拐過山嘴,迎麵走來幾個小學生。他們剛才還是蹦蹦跳跳,說說笑笑的,一見到我們的車,馬上站在路邊,抬頭挺身立正,向我們敬禮——他們動作熟練,神態安詳,敬的是少先隊隊禮!

我嚇了一跳。我忙減低油門,小心翼翼地從他們身邊而過。從後視鏡裏看到,我們走出好運,這些孩子們的手才放下。

說實話,我當時心裏挺感動的,然而隻是感動了片刻,便起了疑心,我疑惑地問李文:“小李子,是不是當地政府要求孩子們這樣做到?為什麼這樣做?”

“可能是有關部門這樣要求的,你猜猜原因是什麼。”李文說。

“是為了招商引資,吸引遊客,給外來客人一個好印象,讓人感到當地的孩子懂禮貌,便於吸引投資,吸引遊客的?”之前,我看到過相關的報道,在一些偏遠地區要求小學生給小車敬禮,好像官方解釋的就是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