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正式溝通相對應的非正式溝通,是指非正式組織機構的人際交流。非正式溝通一方麵滿足了人們隨意性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麵也彌補了團隊正式溝通的不足。非正式溝通形式不拘,途徑繁多且無定型,如同事間的傳聞、熟人間的閑談等,均可稱非正式溝通。它的顯著特點是不拘形式、難以控製、直接明了、傳遞迅速,但信息可能容易出現不準確,甚至被有意無意地誤傳,非正式途徑而來的訊息越新鮮離奇,人們議論的就越多,所謂傳聞、緋聞之類,都始於非正式溝通。
語畜溝通與非語言溝通
溝通的另一種類型是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語言溝通靠的是上佳口才,而非語言溝通其實也是一種語言,一種由體態符號表達出來的語言。
語言溝通是人們借助於口頭語言或書麵文字所進行的訊息交流,它起到某種方向性和規定性的作用。孔子說過:“言不順,則事不成”。口頭語言溝通包括一般性交談、作報告、登台演講、商務談判,以及電話聯絡等形式;書麵文字溝通包括通知、報告、文件、備忘錄、會談紀要、協議等形式。前者溝通形式靈活、生動,反饋迅速;後者溝通形式正式、規範,具有嚴肅性、權威性,能夠保證信息交流的準確性和保存的長期性等優勢。
我們重點要講的是口頭語言溝通,也就是人際關係中每天都不可避免的“說話”形式。
使用口頭語言溝通,能成功地促使他人改變原來不正確的態度和行為。溝通的原則是既要解決問題,又不傷害雙方的關係或對方的自尊。因此,口頭語言的措辭是否恰當是非常關鍵的,而采用恰當的措辭是積極交流的前提。另外,在積極交流的過程中,要善於使用角色互換的方法,積極鼓勵對方將想說的說出來,當對方表述的時候,主方要仔細傾聽;當對方準備傾聽時,主方又要盡快轉而闡述自己的思想、觀點和情感,這樣才能讓對方主動體認主方闡述的觀點。
非語言溝通,也是一種語言,隻不過不是通過口頭或書信式表達出來,而是借助於人們的語音、語調、表情、目光、體姿等肢體語言所產生的訊息交流。盡管語言溝通起到的是一個方向性和規定性的作用,但是,事實上非語言溝通才準確地表達了傳遞信息的真正內涵。概括地說,非語言行為在信息溝通中不但起到了支持、修飾或否定語言溝通的作用,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直接替代語言行為。下麵我們來認識一下四種非語言溝通的要領:
1.表情。表情作為口頭語言中的一種補充,它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一種輔助交流手段。表情不僅能夠傳遞個人的情緒狀態,而且還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內心活動。
2.目光。有人說,眼睛會說話。這話一點不假。目光是非語言溝通的一個重要通道,“眉目傳情”就是一種很好的說明。在人際交流溝通中,有關溝通雙方的許多信息,都是通過眼睛去收集和接收的。在溝通過程中,主方要善於使用目光,如用目光來表示讚賞或強化對方的語言或行為,用目光來表示困惑等。因為有很多話,當口頭語言不便表達的時候,一縷目光也許就是一句最有說服力的話。
3.體姿。所謂體姿語言,就是指人們在語言溝通過程中附加表現出來的身體姿勢。如前傾、後仰、手托腮沉思等狀態或姿勢,其中都蘊涵著讓人解讀的言外之言。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無論多麼老練、深沉的溝通,人們對待他人的態度都很難在體姿上給予掩蓋或隱藏。雖然體姿不能完全表達個人的特定情緒,但它能反映一個人的緊張或放鬆程度。因此,主方若能準確識別並判斷不同體姿透露出來的不同信息,對於促進與他人的溝通效果,是很有助益的。
4.心理學家深入研究發現,在主方與對方溝通過程中,對方一般會通過三種肢體語言來傳遞非語言信息,表明對主方傳遞的信息持反對、猶豫還是接受的態度。這三種肢體語言就是麵部表情、身體角度和動作姿勢。雖然大多數肢體語言的含義明顯且明確。但主方務必需要分清楚的是對方的肢體語言是其溝通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且是伴隨著對方一連串的語言溝通中的一部分非語言暗示,主方應該及時捕捉這些微小的非語言信號,並結合整個溝通過程進行正確地“翻譯”或“解碼”,這樣才能使語言溝通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