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決定溝通質量。這可不是空穴來風之說,而是有許多真實的事例可以印證。
我們說,有效的溝通需要一種靈活的語言態度,一種寬廣的胸懷,一種以理服人的表達方法。
溝通時,所有的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而表現出來的態度。可以反應溝通主方意願的強度。態度可以從口才中表達出來。無論是下級尊重上級,上級尊重下級,同事之間、部門之間應有的互相尊重,好口才都是表示尊重與善意的溝通路徑。
光有好口才還不夠,還要有讓對方認可的態度作支撐。從這個意義講,認知決定溝通態度,態度決定溝通的質量。
以下,我們將就溝通態度話題與大家一起再行討論。
迂回
很多人習慣通過自欺欺人和無端責備的方式獲取某種心理安慰。比如看到別人不順眼,嘴裏狂言即出:“瞧她那德性,真夠勢力的!”比如逢得有異性示好,便自以為是地嚷道:“談朋友找到我頭上來,他也配?”結果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對立麵。事實上,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經常不在對方,而在於我們的態度。但凡用以上態度,不管心理怎麼想,至少,因為不會使用迂回的溝通方式,而給自己樹敵。
每個人在溝通過程中,由於信任的程度不同,所采取的態度也不一樣。如果你的態度不端正、良好,則溝通效果肯定不好。
善於使用迂回態度的人雖然在表麵上看表現得非常弱,但是他肯定不會給你的意願帶來什麼麻煩。
想想看吧,你對溝通對象麵前有沒有采取的是一種迂回的態度?當你與同事或朋友溝通的時候,你要注意:他的態度是否發生了問題,采取的是不是對抗態度。如果是,你以矛對盾,那麼溝通就失去了意義,得不到一個正確的反饋。
盡管誰都知道迂回性態度的溝通效能,但還是有很多人不明白迂回的最佳方式有哪些。因此我們在這裏重點介紹折衷性和回避性兩種。
所謂折衷性態度,就是指棄兩端而取其中。折衷既具有果敢性,也不乏合作性,因此也算是“圓滑”的溝通。在人與人之間發生的溝通過程中,由於信任的程度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態度也不一樣。如果你的觀點和對方觀點衝突難以協調,最良好的態度就是在自己讓一步的同時,也勸說對方讓一步,隻要對方和你一樣是有溝通誠意的,那麼態度決定一切——折衷就起作用了。如果不願意折衷,溝通的效果就不好。
回避性態度有兩解。一是在溝通中既不果斷地下決定,也不和對方主動去合作,那麼這樣一種回避態度隻能激化矛盾,溝通意願不了了之;另一種是避其鋒芒,采用其他方式找雙方的共同點,然後在共同點上重新開始溝通的話題,這種迂回式的方式對溝通來講就具有積極的意義。有些人在溝通時總是回避著你,不願意與你溝通,不願意下決定。比如房地產開發商,在購房人入住過程中,總要找開發商理論這理論那,這並不是說明人家不願意接受有點問題的房子,就怕出了問題後無人過問或者相互推諉、扯皮,責任能推就推,事情能躲就躲。這種回避是逃避,不能提倡。
敢於道歉
最有效的溝通是延緩此訊息的互通與交流。所以,在溝通時,任何一方都不宜在對方麵前賣弄自己的口才隨便信口雌黃、口無遮攔;當然,這不是要求你完全不說話,而是要有分寸地說話,如果說錯了話,得罪了對方,要有敢於向對方誠懇道歉的態度。
如果你帶著情緒又不想犯錯,那麼寧可暫時不要與人溝通。帶情緒時說的話,很難讓人舒服,甚至還很容易衝動而失去理性。比如吵得不可開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對峙已久的上司下屬,當雙方正在氣頭上,最好還是暫緩溝通,否則弄不好會增加更多的誤解。
說話時的態度直接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比如,你究竟是一個冷漠無情、自暴自棄的人,還是一個樂觀快活、誠實向上的人,都能從你的言談態度中得到判斷。如果遇到衝突時,你率先承認自己錯了,未必就是真的錯了。但它可以起到溝通的調劑作用,可解凍、改善與轉化溝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