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言:“倉儲月給止及明年二月,請分屯田諸軍,盡率民船,以資江、淮漕運。”帝大怒,召權判三司楚昭輔,切責之曰:“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爾不素為計度,今倉儲垂盡,乃請分屯兵,括率民船,以給饋運,是可卒致乎?且設爾何用?苟有所闕,必罪爾以謝眾!”昭輔懼罪,詣開封府見皇弟光義,乞於帝前解釋,稍寬其罪,使得盡力,光義許之。
昭輔出,光義問押牙永城陳從信,對曰:“從信嚐遊楚、泗間,見糧運停阻者,良由舟人乏食,日曆州縣勘給,故多凝滯。若自起發即計日並支,往複皆然,可責其程限。又,楚、泗間運米入船,至京師輦米入倉,宜宿備運卒,皆令即時出納。如此,每運可減數十日。楚、泗至京千裏,舊定八十日一運,一歲三運;今若去淹留之虛日,則歲可增一運矣。又聞三司欲籍民船,若不許,則無以責辦。若盡取用之,則冬中京師薪炭殆絕。不若募其船之堅實者,令運糧,其損敗者,任民載樵薪,則公私俱濟。今市中米貴,官乃定價鬥錢七十,商賈聞之,以其不獲利,無敢載至京師者,雖富人所儲,亦隱匿不糶,是以米益貴而民將餒殍也。”光義然之,明日,具告,帝悉從其言。由是事集,昭輔亦免責焉。
先是,大理正內黃李符知歸州,轉運司製置有不合理者,符即上言,帝嘉之。秩滿歸闕,帝以京西諸州錢幣不登,八月,癸巳,命符知京西南麵轉運事,書“李符到處,似朕親行”八字賜之,令揭於大旗,常以自隨。符前後條奏便宜凡百餘條,其四十八事皆施行,著於令。
丙申,命同知廣州潘美、尹崇珂並兼嶺南轉運使,其元轉運使王明為副使,太子中允許九言為判官。轉運判官,自九言始也。
九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樞密使李崇矩,與宰相趙普厚相交結,以其女妻普子承宗,帝聞之,不喜。故事,宰相、樞密使候對長春殿,同止廬中,帝始令分異之。
有鄭伸者,客崇矩門下十年,崇矩知其險詖無行,待之漸薄。伸怨恨,擊登聞鼓,告崇矩受太原人席羲叟黃金,私托翰林學士扈蒙與羲叟甲科,引軍器庫使範陽劉審瓊為證。帝大怒,召審瓊詰問,審瓊具言其誣,帝怒稍解。癸酉,崇矩罷為鎮國節度使,賜伸同進士出身,酸棗縣主簿。後伸死,其母貧餓,詣崇矩子繼昌乞丐,家人競前詬逐,繼昌獨召見,與白金百兩,時稱繼昌長者。
戊寅,徙建寧留後楊重勳為保靜留後。
是月,禁玄象器物、天文、圖讖、七曜曆、太乙、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於私家,有者並送官。
冬,十月,丁亥朔,遼主如南京。
戊戌,詔:“邊遠官歲才三周,即與除代,所司專閱其籍,勿使踰時。”
是月,運江、淮米十萬石至京師,皆汴、蔡兩河公私船所載也。
十一月,癸亥,禁釋、道私習天文、地理。
己巳,詔:“諸道舉人,自今並於本貫州府取解,不得更稱寄應。”
庚辰,命參知政事薛居正、呂餘慶兼淮、湘、嶺、蜀轉運使。
詔翰林學士李昉及宗正丞洛陽趙孚等分撰嶽瀆並曆代帝王廟碑,遣使刻石。
十二月,甲午,遼詔內外官上封事。
是歲,大饑。
初,帝問趙普曰:“儒臣有武幹者何人?”普以知彭州、左補闕辛仲甫對。乃徙仲甫為西川兵馬都監。於是召見,麵試射,帝曰:“汝見王明乎?朕已用為刺史。汝頗忠淳,若公勤不懈,不日亦當為牧伯也。”仲甫頓首謝。
帝因謂趙普曰:“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籓,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既而有司命仲甫檢視民田,帝曰:“此縣令職耳。”即令吏部銓擇官代之。仲甫在彭州日,州少種樹,暑無所休,仲甫課民栽柳廕行路,郡人德之,名為“補闕柳”。
北漢始令民輸贍軍錢,文武官皆減俸,財用不給故也。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開寶六年(遼保寧五年)
春,正月,丙辰朔,置川蜀水陸轉運計度使。
甲子,遼特裏兗耶律休格伐黨項,破之,上其俘獲之數。休格嚐從北府宰相蕭幹討室韋、烏庫二部有功,至是複以績著。
北漢遣使貢於遼。
庚午,遼主禦五鳳樓觀燈。
己卯,以太子洗馬權知蓬州硃昂權知廣安軍。會渠州妖賊李仙聚眾萬人,劫掠軍界,昂設策擒之,其連結者釋不問,蜀民遂安。昂,長沙人也。
殿直傅廷翰為棣州兵馬都監,謀叛入遼,知州、右讚善大夫周渭擒之。二月,丙戌,斬廷翰於京師。
丁亥,遼近侍實圖哩誤觸神纛,法當論死,遼主命杖而釋之。
丙申,運米二萬右賑曹州饑。
是月,高麗王王昭卒,子佃立。
三月,乙卯朔,房州言周鄭王殂。帝素服發哀,輟視朝十日,諡曰恭帝,命還葬慶陵之側,號順陵。
遼封皇後之祖為韓王,並贈其伯父官,皇後用事故也。
辛酉,新及第進士雍丘宋準等十人、諸科二十八人詣講武殿謝,帝以進士武濟川、《三傳》劉睿材質最陋,應對失次,絀去之。時翰林學士李昉權知貢舉,濟川,昉鄉人也。帝頗不悅。會進士徐士廉等擊登聞鼓,訴昉用情,取舍非當。帝以問翰林學士盧多遜,多遜曰:“頗亦聞之。”帝乃令貢院籍終場下第者姓名,得三百六十人,癸酉,召見,擇其一百九十五人並準以下及士廉等各賜紙劄,別試詩賦,命殿中侍禦史李瑩、左司員外郎侯陟等為考官。乙亥,帝禦講武殿親閱之,得進士二十六人,士廉與焉,《五經》四人,《開元禮》七人,《三禮》三十八人,《三傳》二十六人,三史三人,學究十八人,明法五人,皆賜及第,又賜準錢二十萬以張宴會。責昉為太常少卿,考官右讚善大夫楊可法皆坐責。由茲殿試為常式。
試朝臣死王事者子陸坦等,賜進士出身。
壬午,以教船池為講武池,閔河為惠民河,五丈河為廣濟河。
禁銅錢不得入蕃界及越江海至化外。
夏,四月,乙酉,詔:“諸州考試官,令長吏精選僚屬才學公正者充。知貢舉與考試官同看詳試卷,定其通否,否即駁放,不得優假,虛令終場。申禁私薦屬舉人;募告者,其賞有差;舉人勒還本貫重役,永不得入科場。
辛醜,翰林學士盧多遜等上所修《開寶通禮》二百卷,《義纂》一百卷,並付有司施行。
是日,遣盧多遜為江南生辰國信使。多遜至江南,得其臣主歡心。及還,艤舟宣化口,使人白國主曰:“朝廷重修天下圖經,史館獨缺江東諸州,願各求一本以歸。”國主亟令繕寫與之。於是江南十九州形勢,屯戍遠近,戶口多寡,多遜盡得之。歸,即言江南衰弱可取狀。帝嘉其謀,始有意大用。
戊申,詔參知政事薛居正監修梁、後唐、晉、漢、周《五代史》。
知製誥五祐等上重定《神農本草》二十卷,帝製序,摹印頒天下。
先是江南饑,詔諭江南國主,借船漕湖南米麥以賑之。辛亥,國主遣使修貢謝恩。
命錢文敏知瀘州,召見,帝謂曰:“瀘州近蠻獠,尤宜撫綏。聞知州郭思齊、監軍郭重進擅斂不法,卿為朕鞫之,苟有一毫侵民,朕必不赦。”
五月,癸醜,帝知堂吏擅中權,多為奸贓,欲更用士人,而有司所選終不及數,遂召舊任者劉重華等四人,麵如戒厲,令複故,歲滿無過,與上縣令;稍有愆咎,重置其罰。
樞密副使沈義倫,居第卑陋,處之宴如。時貴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隴間以營私宅,及李守信受詔市木,以盜官錢敗,皆自啟於帝前。義倫亦嚐市木為母營佛舍,因奏其事。帝笑謂義倫曰:“爾非踰矩者。”知居第尚不葺,因遣中使按圖督工匠五百人為治之。義倫私告使者,願得製度狹小。使者以聞,帝亦不違其誌。
庚申,參知政事劉熙古以戶部尚書致仕。
己巳,交州刺史丁璉遣使入貢,詔以璉為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交趾郡王。
癸亥,遼裕悅耶律烏珍卒。烏珍簡靜有器識,遇事造次,處之從容,人莫能測。初,魯呼與世宗爭國,賴烏珍排解其間,麵數魯呼罪,遂解兵。及察克弑世宗,烏珍保護穆宗得免難。曆事累朝,屢著勞績,遼國倚為重臣,卒,年五十七,遼主痛悼,輟朝三日。
辛未,女真侵遼邊,殺遼都監達裏迭等,驅掠邊民牛馬而去。
初,京城左右軍巡院典司按鞫,開封府舊選牙校分掌其職,帝哀矜庶獄,始詔改任士人。
六月,庚寅,女真使其宰相朝於遼。
辛卯,閱試在京百司吏七百餘人於便殿,勒歸農者四百人。
初,蜀民所輸兩稅,皆以匹帛充折,其後市價愈高,而官所收止依舊例。帝慮其傷民,詔:“西川諸州,凡以匹帛折稅,並準市價。
先是知商州奚嶼,希宰相意,奏司戶參軍雷德驤為文謗訕朝廷,械係德驤,具狀以聞。帝貸其罪,削籍徙靈武。德驤子有鄰,意趙普實擠排之,日夜求所以報普者,於是舉發普堂後官胡讚、李可度受賕事,詞連秘書丞王洞及前攝上蔡主簿劉偉、偉兄前進士侁並宗正丞趙孚。帝怒,悉下禦史獄鞫實,始有疑普意矣。壬寅,詔參知政事呂餘慶、薛居正升都堂,與宰相同議政事。癸卯,偉坐棄市,孚等並決杖除名,讚、可度仍籍沒其家財。以有鄰為秘書省正字,厚賜之。有鄰自是累上疏告人陰事,俄病死。
趙普之為政也專,廷臣多疾之。帝初聽趙玭之訴,欲逐普,既而止。盧多遜在翰林,因召對,數毀短普,且言普嚐以隙地私易尚食蔬圃廣第宅,營邸店奪民利。帝訪諸李昉,昉曰:“臣職司書詔,普所為,臣不得而知也。”帝默然。自李崇矩罷,帝於普稍有間;及趙孚等抵罪,普恩益替。庚戌,複召薛居正、呂餘慶與普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權。
易州刺史賀惟忠卒。惟忠性剛果,洞曉兵法。在易州,葺治亭障,撫士卒能得其心,所向無敵,十餘年無北寇,邊民賴之。及卒,帝甚嗟悼,即錄其子昭度為供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