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內容的猿猴傳說(2 / 3)

在上引傳說中,“猴白猿”為了孝敬病重的老母,冒險偷桃,表現出的完全是一個孝子的形象。在它以及前一傳說中的母猿身上,都體現出了一種濃厚的人情味。這使得作為獸類的猿猴,由於具有為人類所崇尚的美德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的認同——桓溫被母猿感動因而廢黜捉幼猿之人,以及孫臏感於白猿的孝順而贈之仙桃,都說明了這一點;同時,人類社會的倫理與親情,也借助一種比擬的方式得到了一次強化式表達。

以上兩則傳說所表現的,都是猴受人尊敬和喜愛的正麵形象。與此相反,還有不少傳說,則表現的是猴被人嘲弄或嫌惡的行為特征。例如,傳說《猴的額頭為什麼凸出來》講道:

傳說猴子和螞蚱都是莊稼人的敵人。猴子掰玉米,踏穀地,勒穀穗。螞蚱吃菜葉,啃瓜藤,都不得人心,莊稼人就罵它們是壞東西,罵得多了,猴子與螞蚱都向人們表白自己,把所做壞事都推給對方。慢慢地它們之間就有了矛盾,經常吵罵,甚至大動幹戈。

一次,它們各自準備了三天三夜,數百名猴子在猴王的率領下,很早就提著木棒氣勢洶洶地來到了草坪……隻聽得“嗖嗖”、“刷刷”一陣聲響,數千隻螞蚱從草叢裏鑽出來,一齊飛到猴子的腦門上、鼻尖上、眼皮上。猴子一驚,急忙揮起木棒,“劈劈啪啪”地舞打起來。機靈的螞蚱不斷地飛舞、跳躍,猴子也把木棒舞得團團轉。螞蚱飛到哪,打到哪,直打得猴子兄弟鼻青臉腫,全身青一塊紫一塊的。猴王看到這樣打下去不行,就心生一計,馬上向螞蚱求饒認輸,收兵回營了。但暗中猴王派一隻猴子跟蹤螞蚱行動,見螞蚱鑽進草堆過夜了,就放火燒了草堆,一下子就把這群螞蚱全部燒死了。猴子在猴王的指揮下把燒死的螞蚱從灰裏翻出來全部吃光。

誰知,過了好一會兒,猴子的肚子就咕嚕咕嚕翻騰起來,接著就嘩啦地拉起肚子,一連幾天都是吃進去的少,泄出來的多。幾天不見好轉,猴王無法,隻好派出兒孫們四處尋藥醫治。

因為猴子平常無法無天,欺弱傷小,周圍動物都恨它們……猴子又去求農夫。農夫……看到猴子這種可憐相,認為它們也是天底下的一種動物,不能讓它們死光,便把知道的藥方告訴了它們。

猴子們聽了農夫的話,就去剝掃把苗的芽尖吃,隻吃了三次,就全好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猴子凸起的腦門,凹進去的眼窩,據說都是拉肚子變成的。因此,猴子恨透了螞蚱,直到現在,隻要一見到螞蚱就“吱吱”嘀咕著撲打。

這則傳說反映了猴同農業民族之間直接的利益關係。在現實生活中,對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人群來說,如果其生活環境周圍有猴子生存,便難免要常常受到它們的騷擾,如上引傳說所講,猴子會踐踏、攀折生長中的農作物,給農業生產造成較大的危害。從這方麵說,猴子可以稱得上是莊稼的敵人,農業人群要不斷地與它們做鬥爭,以防止更大的破壞。因此,人們自然會對猴子有一種怨懟乃至憎恨的情緒,這就導致形成了以上這類以反麵形象出現的猴子傳說。但另一方麵,猴子頑皮靈動的性格、酷肖人類的形貌舉止,又往往使人難以對它們產生“不殺之則不甘心”的徹底仇恨,相反,在對它們懷著惱恨的同時,卻總是抱著一些仿佛對待頑皮兒童的不為已甚的情緒,這正是上述傳說中的猴子既讓人感到氣惱、又有些哭笑不得的原因所在。

流傳在台灣魯凱族的《猴子與穿山甲的故事》,則諷刺了猴子在能力和智力方麵的局限,傳說講:一天,一隻猴子和一隻穿山甲因為無聊,便比賽挖地瓜,結果穿山甲挖到很多粗大的地瓜,猴子卻什麼也挖不到。它按穿山甲教的方法“打打手指頭再挖”,卻直到把手指頭打腫也沒有用。結果它們烤地瓜時,穿山甲自己吃的是粗大的地瓜,而把小的給猴子吃。後來它們又去摘果子,猴子爬上樹,挑好的果子吃,穿山甲爬不上去,就叫猴子摘一顆給它。猴子把一顆果子在自己胯下擦了擦之後,才扔給穿山甲,還暗中嘲笑穿山甲:“你在吃我的大便。”接著它們決定玩互相放火的遊戲。穿山甲先玩,它鑽進一個茅草很密的地方,然後向下挖,藏在地底下躲過了大火。換猴子玩時,它問穿山甲怎樣躲過大火,穿山甲騙它說:“躲在茅草裏,爬伏在地上,就不會有問題,火是向上燒的。”猴子按這種方法去做,結果被穿山甲放火燒死了。故事在結尾加上了對猴子與穿山甲習性的解釋性說明:“因為玩火,穿山甲逃得過,而猴子逃不過,被燒死了。所以,猴子的後代與穿山甲的後代到現在還彼此仇視著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