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間信仰中的猴(3 / 3)

除了“避馬瘟”的功能,猴子還被認為具有辟除各種邪祟、震懾妖異並帶來祥瑞的作用。陝西渭北農村地區,過去不少人家的門口都立有青石打製而成的拴馬樁,用以拴係騾、馬、驢等牲畜。拴馬樁的頂部,一般都雕刻著各種立體造像和浮雕,包括人物及各種動物、植物等。動物造型中,常見的有獅子、猴和大象等。當地人認為,拴馬樁不僅有拴牲畜的實用功能,同時還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顯然,猴在這裏是被視為吉祥的標誌,並與中國人心目中普遍認同的祥瑞象征獅子等同看待的。河南靈寶地區的黃河古渡茅津渡和太陽渡一帶的渡船,則通常都在桅杆頭上刻著一個猴子。據老船工講,它具有鎮妖辟邪的作用,能夠使渡船在波浪凶險的黃河中免於翻船、順利吉祥。而當地的馮佐村,在過去還有家家戶戶每年春季在門上貼剪紙猴的習俗,目的即是驅瘟避邪。

以猴辟邪觀念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在一些宗教儀式中把活的猴子作為祭品,宰殺後加以使用。這種習俗,主要流行於台灣高山族當中。該族每逢久雨不晴的天氣,常常要舉行求晴的儀式。屆時一社全體人員均要登上山頂,燃燒一棵樹木,同時殺一隻猴子,灑了猴血之後,再由女巫祈禱,眾人一齊向天高呼求晴。高山族卑南人的少年男子,在十二三歲時,都要舉行稱做“第一次入會所儀式”的成年禮。儀式通常在每年11月間早稻收成後舉行,為期十天,其中第三天的殺猴活動,是儀式的主要部分,因此,該儀禮又被稱為“猴祭”。祭前,少年們清掃道路及殺猴聖地。黃昏時他們身纏芭蕉葉,麵塗鍋灰,持棒逐家攪擾以示驅邪。第三天清晨,捉一隻山猴裝在木籠中,由祭司率眾少年圍繞木籠,用竹竿刺死山猴,拋擲猴屍,以示棄舊圖新、禳災納吉。然後為猴舉行安葬儀式,齊唱猴祭歌。猴祭歌的內容包括“祭猴”和“葬猴”兩部分,前一部分在殺猴儀式上吟唱,後一部分在葬猴儀式上吟唱。其內容主要圍繞祭奠猴之亡靈,並反複詠誦禳災祛邪、求福納吉的主題。猴祭完畢之後,少年們在手持木棒的青年監督下輪番登會竹台挽手歌舞,直至儀式結束,獲準入會受訓。可以看出,在這些儀式中,人們都是把猴看做具有祛邪除災功能的神物,而殺死猴的做法,則是希冀借助猴的靈魂來溝通人間與超人間的世界,並更好地達到祛除同樣被認為具有靈力的各種邪祟的目的。

第四,猴作為普通神靈,是指猴被人格化為萬神殿中的一般神靈。例如,在陝西合陽一帶,許多村子都有猴王廟,其中供奉猴王爺。據說它起著鎮守一方水土、保佑人民的作用。每逢天旱之際,人們往往要向猴王爺求雨,屆時要把它的塑像從廟中抬出,放在烈日下暴曬。當地人認為,這樣可以“威脅”猴王爺,迫使它去天宮“要雨”。前文所提四川旺蒼一些廟宇供奉孫悟空神像的情形,也與此相似。這裏的猴王爺和孫悟空。顯然都具有地方保護神的性質。此外,在北京妙峰山的香會組織中,有一類是以棍棒表演為主的花會,他們大都把“鬥戰勝佛”孫悟空看做自己的祖師爺。據說在進香活動中,表演棍的花會如果遇到其他花會中有扮演孫悟空形象的,常常會與之發生爭鬥,因為他們認為對方是在藐視甚至褻瀆自己這一行的祖師爺。在這裏,猴子又具有了行業神的性質。

總的看來,猴被當做人格化神靈加以崇拜的現象並不多見。事實上,當它作為普通神靈時,就已經在形象和職能上同其他各路神仙沒有什麼區別,猴子的特點,則很不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