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用心聆聽孩子心底最真實的想法(1 / 2)

成人有成人固定的思維,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很多家長也習慣了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衡量事情的真相,或者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的心理。如果這樣,那麼我們永遠也猜不到孩子在想什麼,因為我們的出發點、角度和孩子完全不同,我們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可能與孩子完全不一樣。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我們隻有把握好孩子的“小心思”,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

一位媽媽跟6歲的小女兒閑聊,女兒對媽媽說:“媽媽,你知道我怎麼對付跟我開玩笑的小男孩嗎?我掀起裙子就把他們都嚇跑了。”女兒覺察到媽媽愕然的表情,發現說漏了嘴,就像小烏龜鑽進了殼,怎麼也不肯開口了。媽媽後悔失去了一次聽孩子真實生活和思想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父母已經不能再扮演“大家長”的角色了,而孩子也不想再做靠父母牽線的木偶了。而事實上,平時很多做父母的還是認為自己對孩子擁有絕對的權威。孩子不聽話了,他們會忍不住生氣,甚至打罵。為什麼我們不能多點耐心,好好地坐下來,聽孩子把話說完呢?聽孩子把話說完,你才能明白孩子最真實的想想法,你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裏。

一位母親問她7歲的兒子:“如果媽媽和你一起出去玩,我們渴了,又沒帶水,而你的小書包裏恰巧有兩個蘋果,你會怎麼做呢?”孩子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兒,說:“我會把兩個蘋果都咬一口。”

聽孩子這麼說,那位母親失望極了。她本想對孩子訓斥一番,然後再教孩子該怎樣做,可就在話即將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變了主意。她摸摸兒子的臉,溫柔地問:“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嗎?”

孩子眨眨眼睛,一臉的童真:“因為……因為我想把最甜的一個給媽媽!”

霎時,這位母親的眼裏盈滿了淚花。

現在的家庭,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享受的寵愛和特殊待遇越來越多,而與此同時,一個潛在的弊端也自然凸現了出來。一些父母隻是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以為讓孩子吃飽穿暖、不受風吹雨淋就算盡到了責任。殊不知,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做父母的很容易忽視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很多孩子幾乎是在父母填鴨式的教育環境下成長的,他們沒有兄弟姐妹,交流空間閉塞,而且對父母有著一種類似員工對老板的“畏懼”,他們沒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也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形成孤傲、冷漠、叛逆、偏激、執拗等性格弱點。這也會使親子雙方的代溝越來越深,誤會越來越大。隻有身心都健康的孩子才是完美的孩子,為人父母應該懂得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