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與眾不同,你就是贏家:突破思維禁錮的圍牆(1 / 3)

條件有限,方法無窮

美國康奈爾大學威克教授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拿一隻敞口玻璃瓶,瓶底朝光亮的一方,放進一隻蜜蜂。蜜蜂在瓶口反複朝有光亮的方向飛。它左衝右突,努力了多次,都沒有飛出瓶子。盡管這樣,它還是不肯改變突圍方向,仍舊按原來的方向去衝撞瓶壁。最後,它耗盡了氣力,累死了。

接著,教授又放進了一隻蒼蠅。蒼蠅也向有光亮的方向飛,突圍失敗後,又朝各種不同方向嚐試,結果最後終於從瓶口飛走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這隻蜜蜂一樣,為了自己的夢想和事業,努力付出,到頭來卻一無所獲。問題不在於條件多麼苛刻,而在於選擇了錯誤的方法。這就給我們一些啟示:世上沒有打不開的門,也沒有走不通的路。隻不過開門的鑰匙不是原來那一把,裏麵另有機關;走路的方式也不能按原先那一種,在陸地上不能行舟,在水上不能行車。總之,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就要從自身找條件,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但現實中麵對問題,很多人首先想到是隻有單位和外界滿足了我的要求和條件,才會去做;否則,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事實上,世上有好多我們可能無法改變的東西,如果事事先講條件,沒有滿足條件就不幹事,條件不足或“不成熟”就不去努力,那麼,事業就不會發展,個人也不會有大的成長。為了實現我們的目的,隻有我們自己做出改變,改變我們的思路,從挖掘自己的智慧開始,那麼在有限的條件下,也有可能創造意想不到的奇跡。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看低了,把困難放大了,過於依賴條件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而那些能成功的智慧型員工,在麵對條件有限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做什麼?

張慶福使海爾冰箱和冷櫃在尼日利亞份額排名第一;使波輪洗衣機在伊朗份額排名第一,而是他成了海爾集團“2005年度海爾集團10大功臣”的表彰大會上最耀眼的“明星”。而張慶福能夠在尼日利亞打開冷櫃銷售市場,就是“條件有限,方法無窮”的充分體現。

2004年,海爾集團推進本部亞非中心的張慶福去尼日利亞拜訪海爾在當地的營銷經理。見麵後,這位外籍的營銷經理向他抱怨說,尼日利亞電網不嚴密,電壓不穩定,經常會停電。由於天氣炎熱,前幾天他特別想喝冰鎮飲料,就去附近的商店買冰塊,結果商店老板說已經停電十幾個小時了,冰塊早就化成了水。

冰櫃要用電才能維持正常的運轉,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停電也能吃上冰塊,這不是在癡人說夢嗎?

但是,張慶福並沒有對客戶“不合理的要求”置之不理,反而讓大家一起想方法,最後,研製出了一款製冷後保溫時間超過100小時的冰櫃。

帶著這個功能點的冷櫃“重新”上市後,立即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市麵上幾乎所有賣冰塊的小商店全都換用了海爾冰櫃,不僅如此,還帶動了海爾其他產品的銷量!

大多數人肯定以為這簡直是“荒謬,不可能的事”,但張慶福做到了。他為什麼能夠做到?就因為他沒有在有限的條件麵前退縮,而是運用智慧將“不可能”變成了“完全可能”。

事實上,在工作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一些看上去在現有條件下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張慶福的故事卻告訴了我們答案,條件有限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的方法和鑰匙。在困難麵前,借口永遠不可能取代方法,成為解決問題的途徑。

我們一般人做的工作,是平凡的,甚至不被人重視,如果你沒有利用自己的智慧,主動去做那些看上去與你無關的工作,就不要埋怨你的條件不夠好,職位不夠高。隻有努力過,找過方法,你才有發言的權力。

即使做技術工作的你,遇到的是公司人力資源方麵的困難,想想辦法,或許你能解決難題;如果你是一個銷售員,公司的產品存在某些問題,動一下你的腦筋提出寶貴的意見,可能公司就會走出危機……

這就是一流員工的表現,總是第一時間主動地、創造性地解決麻煩,無論這件事情與自己有沒有直接關係,無論自己職位多麼普通,都會當仁不讓地尋找方法,而機會往往就會因此而產生。

一流的員工,也是善於尋找方法的。他們不像那些“死腦筋”的員工,總是從現有的條件出發,條件有多少,就做多少,也就是說,條件決定結果。他們是智慧型員工,善於從目標出發,反向推演,分析要達到設定的目標,現有條件的瓶頸和製約在哪裏,然後缺什麼,想辦法補什麼。

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我們也需要學習智慧型員工。改變一下思路,改變一下行事的方式,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從而成為贏家。

找不到方法,就改變問題

無論你做了多少研究和準備,有時事情就是不能如你所願。如果盡了一切努力,還是找不到一種有效的解決辦法,那就試著改變這個問題。

一位商人在談到賣豆子時充滿了一種了不起的激情和智慧。

他說:如果豆子賣得動,直接賺錢好了。如果豆子滯銷,分三種辦法處理:

第一,將豆幹漚成豆瓣,賣豆瓣。如果豆瓣賣不動,醃了,賣豆豉;如果豆豉還賣不動,加水發酵,改賣醬油。

第二,將豆子做成豆腐,賣豆腐。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賣豆腐幹;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賣豆腐花;如果實在太稀了,改賣豆漿;如果豆腐賣不動,放幾天,改賣臭豆腐;如果還賣不動,讓它長毛徹底腐爛後,改賣腐乳。

第三,讓豆子發芽,改賣豆芽。如果豆芽還滯銷,再讓它長大點,改賣豆苗;如果豆苗還賣不動,再讓它長大點,幹脆當盆栽賣,命名為“豆蔻年華”,到城市裏的各間大中小學門口擺攤和到白領公寓區賣文化;如果還賣不動,拿到適當的鬧市區進行一次行為藝術創作,題目是“豆蔻年華的枯萎”,並登報……

如上所述,循環一次。經過若幹次循環,即使我沒賺到錢,豆子的囤積相信不成問題,那時候,我想賣豆子就賣豆子,想做豆腐就做豆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我們找不到方法,那就改變問題。為問題尋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是通常使用的正向思維思考方式,但是,當難以找到解決途徑時,實際上,也許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將問題改變,改變成我們能夠駕馭的、善於解決的。

在形形色色的問題麵前,在人生的每一次關鍵時刻,聰明的企業員工會靈活地運用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最有利的行動。當他們發現自己不能找到更好的行動方案的時候,往往會轉變思路,改變“問題”本身。

任何問題都有應對之策,在有方法的情況下,我們通過改變事物原來所依賴的解決路徑,就能重新找到一條新路。

這就要求執行者在尋找方法的過程中做到:

1.深入了解問題

工廠的某台機器壞了,負責維修的師傅隻是做一下最簡單的檢查,隻要機器能正常運轉了,他們就停止對機器做一次徹底清查,隻有當機器完全不能運轉了,才會引起人們的警覺,這種隻滿足於小修小補的態度如果不轉變,將會給公司和個人帶來巨大的損失。正確的做法是深入問題的根部,找出合理的方案,將問題一次性地徹底解決。

實踐證明,能夠明確目的,抓根本的人,能夠迅速解決問題。無論是普通職場人士,還是管理者,要想成為一個高效率的工作者,就應該在問題出現時,迅速找到病根兒,然後確定方案,將問題一次性解決,這才是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

2.深入思考問題

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件具有挑戰性且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工作取得進步,就是一個思考深入的過程。思考得多了,鑽研得多了,自然就能從問題本身找到更多的方法。

老馬是一家黃酒廠的老總。在年底的時候,由於黃酒滯銷,資金短缺,甚至連工人們的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但是老馬並不著急,他打電話把跟自己所有有業務往來的客戶都請來了。

老馬跟他們說:“你們年底是否給你們的客戶送點小禮品?禮品雖小,但是能聯係感情,一年到頭都隻是經濟上來往,到年底的時候是不是帶點禮品,像朋友一樣走動一下?來年的生意應該會更好做一點。”

“禮品呢,要選有點實用價值的,香煙傷肺,白酒傷肝。”

“我們廠的黃酒?先不說味道,就這包裝絕對夠檔次。”

“價格?大家都是朋友怎麼講,哎,外麵的超市是賣108元一瓶的,這樣吧,你們要拿的話給80元一瓶。”

就這樣,老馬賣了400多箱黃酒,資金短缺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老馬成功決絕資金短缺的問題與其思考有很大關係,他從黃酒想到禮品,從禮品想到過年時候公司與客戶之間的來往,自然就想到了銷售黃酒的方法。善於思考和鑽研的人都具有一個強大的思維能力,他們在很多領域能夠發表獨到而深刻見解,在困難和問題前麵,他們可以得到超常人的思考力量,將困難轉變成容易解決的,這種力量有的時候甚至能夠做到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先人一籌地把握潮流和趨勢。

而任何有利因素的出現,都是深入思考和鑽研探索的結果,因此,要想改變問題就不能迷信、不能盲從、不能隻用習慣的方法去認識問題,或隻用已有的結論去思考問題。當然,也不能迷信專家、權威,而是要從事實出發,從需要出發,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尋找新的方法、新條件,從而得到新的結論。就在不斷地鍛煉自己思維的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會產生越來越多的靈感,改變問題,從而成功解決問題。

先下手為強,跟風者瞎忙

投資大師巴菲特不肯透露自己的股票,因為他擔心別人會模仿他,如果他要更多地買進,他就得花更大的費用。他不和任何人提及此事,他甚至害怕說夢話,因為他的妻兒可能聽到。堅持自己獨立的判斷,需要很大的勇氣與自信。做到與眾不同確實不易,但是,這是投資取勝的關鍵。

你起步晚了或慢了半步,人家就搶先成功了,商場上競爭是空前激烈的,據說在日本的那些知名企業裏,每五秒至一分鍾就可獲得世界各地市場行情的變動情況,而商人麵對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市場,錯過一分一秒就可能導致失敗。

如果經營思想陳腐守舊,產品麵孔多年照舊,行銷方式消極呆板,銷售渠道狹小不變,不僅不能先人一步,反而要落後幾步,肯定會被競爭對手拖垮,被市場的波濤淹沒。

因此,一個成功的商人或投資者,要做到讓自己的決策先人一步,這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高人一層。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要使世界動,一定要自己先動。”中國的古諺語也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會哭的孩子有奶喝。”這些充滿智慧的話語和諺語道出了同一個道理:凡事要主動,比別人主動,從而領先於別人,消極等待則有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因此,企業需要哪些能夠主動為企業著想,並在行動中為主動為企業貢獻的人。

1983年,時任中國光大實業公司董事長的王光英看到了一份工作人員為他準備的報告。他從報告中得知,智利一家倒閉的銅礦由於急於還債,需要處理一批二手礦車。這批礦車都是倒閉前不久礦主為加快工程進度采購的,幾乎沒怎麼用過。礦車均為名牌車,總數有150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