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不找借口+找方法+努力工作=成功(1 / 3)

平凡不是平庸的借口,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如果一個人是清潔工,那麼他就應該像米開朗琪羅繪畫、像貝多芬譜曲、像莎士比亞寫詩那樣,以同樣的心情來清掃街道。他的工作如此出色,以至於天空和大地的居民都會對他注目讚美:‘瞧,這兒有一位偉大的清潔工,他的活兒幹得真是無與倫比!’”

這是著名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說過的一段話。

世上絕沒有一份生來就造就平庸者的工作。所有正當合法的工作,都是可能造就卓越者的。如果你認為現在從事的是一種太過平凡的工作,短時間裏也沒有改變它的能力,那麼,正確的辦法應該正視它,抱著一種化腐朽為神奇、化卑微為高尚的精神去尋找方法。在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平凡的工作會成就你卓越的成功。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麥當勞總公司看好中國台灣市場。正式進軍之前,他們需要在當地先培訓一批高級幹部,於是進行公開的招考甄選。由於要求的標準頗高,許多初出茅廬的青年企業家都未能通過。

經過一再篩選,一位名叫韓定國的某公司經理脫穎而出。最後一輪麵試前,麥當勞的總裁和韓定國夫婦談了三次,並且問了他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如果我們要你先去洗廁所,你會願意嗎?”韓定國還未及開口,一旁的韓太太便隨意答道:“我們家的廁所一向都是由他洗的。”總裁大喜,免去了最後的麵試,當場拍板錄用了韓定國。

後來韓定國才知道,麥當勞訓練員工的第一堂課就是從洗廁所開始的,因為服務業的基本理論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隻有先從卑微的工作開始做起,才有可能了解“以家為尊”的道理。韓定國後來之所以能成為知名的企業家,就是因為一開始就能從卑微小事做起,幹別人不願幹的事情。

無論你正在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要想獲得成功,就不要輕視自己的工作。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勞動是卑賤的,鄙視、厭惡自己的工作,對它投注“冷淡”的目光,那麼,即使你正從事最不平凡的工作,也同樣會充滿借口,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而卓越者,必是認真對待工作的人,他們是重視找方法之人。在他們的世界裏,不存在困難和借口這樣的字眼,他們相信凡事必有方法解決,而且能夠解決得最完美。即使他們從事最平凡的職業,也絕不會因為借口而讓自己成為平庸之人。他們用自己的經曆一再證明,沒有借口,看似極其困難的事情,也能尋找到方法,有所突破。

1978年包起帆到上海南浦港務公司機修車間工作,專門負責碼頭上的起重機的修理工作,從此包起帆開始了自己在平凡的一線不畏困難的發明之路。1981年10月,包起帆發明的“雙索門機抓鬥”成功運行,抓鬥通過兩根起重索順利地打開和閉合,人木分離的目標實現了!中國港口史上第一隻用來卸大船的木材抓鬥誕生了。

1996年,包起帆擔任上海龍吳港務公司當經理,在新的崗位上他又開拓了發明新天地。一直以來龍吳碼頭無法做外貿集裝箱業務,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包起帆另辟蹊徑改做內貿集裝箱。包起帆先後4次到北京尋求交通部和相關單位的支持,8次到南方去尋求船公司、貨主和碼頭的合作,曆經艱難終於在1996年12月15日開辟了中國第一條內貿標準集裝箱航線。

無論職位如何變化,包起帆都在堅持尋找方法攻克難關。他的卓越成就為自己贏得了全國勞模、“五一”勞動獎狀等多項榮譽。

沒有不重要的工作,沒有不能成就卓越者的工作,隻有看不起自己工作的人,隻有不努力找方法的人。正是基於這一點,《福布斯》雜誌的創始人B·C·福布斯說:“做一個一流的卡車司機,比做一個不入流的經理更為光榮,更有滿足感。”

古今中外,凡是真正的卓越者,幾乎都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手,都願意積極主動尋找方法,擅長運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卓越者講究方法,講究效率,用方法達到卓越,而平庸者往往忽略了這一些,隻是憑著想法蠻幹。

當人們為了困難、處境的艱難尋找借口時,有人放棄,有人堅持,有人莽撞蠻幹,有人講究方法,這就造成了麵對同樣問題的不同結果,並且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和成敗。

高標準嚴要求,為自己工作的人不找借口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很多員工這麼說:

“我不過是在為老板打工!”

“活是給老板幹的,那麼認真幹嗎?”

“這公司的事,又不是我自己的事情。”

說這些話的,有一部分人都是喜歡尋找借口的人,他們本來有著豐富的知識、不錯的學曆,卻由於經常不斷的生活在抱怨中,而常常麵臨如何找到下一份工作的難題。

其實,他們最大的誤區就是始終抱著“我不過是在老板打工”的工作觀念,他們認為,工作就是一種簡單的雇傭關係,做多做少,做好做壞,和自己沒有多大的利益關係。其實,這樣的工作觀念讓無數職場人錯失了人生中寶貴的機會,甚至在不斷地埋怨中埋葬了自己美好的職業生涯。

在現今的商業環境中,你手上的每一個工作,其實都是為自己做的,在服務別人的時候,你所得到的並不僅僅是工作的報酬,還有技術的鍛煉,能力的提升與名譽的提高。

北大企業家班、清華總裁班、中央黨校企業家班特聘教授高賢峰曾經提出一個“崗位股份製公司理論”,其內容主要是:“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是一個股份製公司。這個股份製公司有兩個股東,一個是老板,一個是員工。老板向崗位股份製公司投入的是貨幣資本,表現為資金、廠房、設備、土地等,要求回報的是利潤;而員工向崗位股份製公司投入的是人力資本,表現為知識、經驗、技能等,要求回報的首先是知識、經驗、技能。”

在這個理論下,我們是在為自己工作,多投入就等於多回報。多幹一個工作,多積累一次經驗,就等於多分紅一次。克服一個困難工作,就等於爭取了一次技能提升的機會,爭取到了一次分紅的機會。少解決一次問題,就少積累一次經驗,就等於少分紅一次。躲過一個困難工作,等於放棄一次技能提升的機會,同時又放棄一次分紅的機會。

隻要你是公司裏的一員,你就應該抱著為自己打拚的態度,拋開任何借口,高標準嚴要求,將身心徹底融入公司,盡職盡責。倘若如此,那麼任何一個老板都會助你成為公司的支柱。

日本是一個經濟強國,但日本經濟發展有一個致命的軟肋:能源。

日本的能源完全依賴進口,在20世紀70年代,中東石油輸出國實行石油禁運,日本遭受重大損失。1973年至1974年間,日本通貨膨脹率竟然高達25%,經濟出現大幅度下滑。

在這場災難中,日本很多企業停產或破產,企業員工無所事事,很多人不得不暫時回家。那時,日本基本上全部實行的是終身雇傭製,回家等於休假或待崗。

但是,幾乎所有回到家的員工都沒有心思待在家裏,他們又陸續回到企業,清理車間,剪除雜草,或者幹點別的事情,不管幹什麼,都比在家裏閑著踏實。而且,他們並不是受他人指派才這麼幹的,而是自發的,不是為了賺錢,而純粹是出於對企業的忠誠和熱愛,他們認為企業出現困難,自己有義務盡力幫助企業。有一位工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回到家時,妻子訓了他一頓:“公司遇到如此大的困難,你怎能安心待在家裏呢?”

日本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經濟強國,之所以能夠擁有索尼、鬆下、本田這樣國際知名的大企業,和他們這種為自己工作的覺悟以及嚴格要求自己是分不開的。

你隻要是公司的一員,公司或老板的利益同你個人的利益直接相聯係。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為自己工作,高標準嚴要求是必不可少的。

在現代社會,“高標準、嚴要求”執行早已成為企業自身生存與發展的不二法則,要知道,任何一家企業的久盛不衰,以及它的成功都是與它對自身各個環節的“高標準、嚴要求”分不開的。因此,企業也呼喚那些能夠“高標準、嚴要求”的員工。

沒有借口,高標準、嚴要求,就是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力,需要一種“自我批判”的態度。隨時質疑自己,隨時尋找改進做事的方法。從每一個細節做起,將自我反省和批判運用到具體執行中。如此,個人才會進步、企業才會發展。

作為員工,我們應該珍惜工作本身帶給自己的報酬。譬如,困難的任務能鍛煉我們的意誌,不一樣的工作能拓展我們的新的才能,與同事的協作能培養我們的人格和交往的能力,與客戶的交流能訓練我們的品性。公司是我們生活中的另一所學校,每一次為問題的解決找尋方法,都讓我們的思想得以豐富,智慧得以增進;每一次要標準嚴要求,都讓我們的工作技能得到提升,工作經驗進一步充實。

遲幹不如早幹,蠻幹不如巧幹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現代人的競爭環境:“每一條跑道上都擠滿了參賽選手,每一個行業都擠滿了競爭對手。”在人滿為患的跑道上和擁擠的行業競爭通道中,怎樣才能成為令人羨慕的領跑者呢?最簡捷的方法就是:遲幹不如早幹,蠻幹不如巧幹。

我們正處在一個講究效率的時代,在風雲變幻的現代社會中,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稍有遲疑,就可能使原來非常傑出的構想,變得一文不值。因此,今天想好的好主意今天就得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