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培養學習鑽研的精神(5)(2 / 3)

歸罪於外

歸罪於外實際上是局限思考的副產品,是以片段的方式來看外在的世界,不發揮主觀能動性,不進行自我反思,把事情推向客觀。如果我們隻專注於自己的職務,便看不見自身行動的影響到底怎樣延伸到職務範圍以外,當有些行動的影響回過頭來傷害到我們自己時,我們還誤認為這些新問題是由外部引起的,到時我們不僅限於指責組織內的同仁,甚至還會指責組織以外的因素。歸罪於外的做法放棄了學習的機會,無益於自身的提高,無益於事情的解決,因為當我們在歸罪於外時,已將“係統”切割,永遠無法認清那些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在前麵的例子中,銷售部門責怪研發部門無法生產出質優價低的產品,以至於他們賣不出去,而研發部門又責怪銷售部門銷售能力差,賣不掉產品,也是歸罪於外的思維所致。

缺乏整體思考的主動積極性

一般來說,出現危機就應有前兆。主動積極地解決問題是指我們必須盡早有所行動,並在問題擴大成為危機之前加以解決。采取主動積極的行動常能解決問題,但是處理動態複雜性問題時,如若缺乏係統的整體思考,則往往會使問題擴大,出現更大的危機,甚至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有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理賠業務副總裁準備擴大自有法務人員的陣容,使公司有能力承辦更多案子,而不再在庭外和解或向外聘請律師,以減少營業成本。他們請來谘詢師共同檢討這項構想可能帶來的一連串後果,如:在法院可能勝訴的案件比例,可能敗訴案件的大小,不論是誰贏誰輸每個月的直接和間接費用,以及案件的解決可能要費時多久等問題。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經模擬得出的結果顯示,總成本反而增加。經過進一步探討才發現,若依大多數索賠初步調查的狀況來看,該公司無法打贏足夠的案件,來抵消所增加的訴訟成本。於是,這位副總裁取消了這項構想。

我們往往難以抗拒誘惑,常流於一種隻有理想、信仰與決心的“一廂情願”,而不能主動積極地進行細密的整體規劃,當“羊”一天天在減少,再回過頭來“補牢”,已是為時已晚。而真正具有前瞻性的積極行動,除了正麵的想法之外,還必須以整體思考的方法深思熟慮,細密量化,模擬分析出我們立意極佳的構想,可能會造成那些我們極其不易覺察的後果,從而趨利避害。

專注於個別事件

我們的日常生活都被“事件化”了,我們的談話內容由各類“事件”組成,如:上個月的銷售,新的預算削減,這個月的工資要延期發,誰剛獲得晉升或被開除,競爭者剛宣布的新產品,企業新產品宣布遲延推出等等。發達的媒體更是強化了“專注於事件”的傾向,再重要的事件,過不了兩天就被新事件所掩蓋。專注於事件又導致了“事件解釋”的流行,事件解釋在某個片段範圍內或許是真實的,但是它們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未能以較長遠的眼光來看清事件背後變化的形態,並且未能了解產生這些形態的原因。

周圍的環境在快速的變化,我們的心智模式必須跟上環境的變化,否則就會顯得不合時宜,但心智模式的改善並不是要專注於這些個別的事件,就事論事,被這些不斷變化的事件牽著鼻子,而是要積極主動地進行係統的、全麵的、動態的思考,而不是機械的、片麵的和靜止的思考。如果我們仍隻專注於個別事件,就事論事,最多隻能在事件發生之前加以預測,作出最佳反應,而仍然無法學會如何創造,創造性的學習仍難以發生和持續。

看不出緩慢、漸進的過程

為什麼放進沸水中的青蛙會立刻跳出?而放進溫水中的青蛙最後能被煮熟呢?因為青蛙內部感應生存威脅的器官隻能感應出環境中激烈的變化,而對緩慢、漸進的變化束手無策。再想想,交通是突然擁塞的嗎?健康是突然變壞的嗎?企業是突然破產的嗎?都不是,都是緩慢形成的。在現代組織和社會中,生存的主要威脅並不是出自突發的事件,而是緩慢、漸進、無法察覺的過程,甚至是非線性的變化過程。可惜由於我們總是舍本逐末,片斷思考,便愈治愈亂,愈管愈糟。我們的頭腦習慣於較快的頻率,因此很難察覺較慢的頻率。要學習看出緩慢、漸進的過程,必須放慢我們認知變化的步調,並特別注意那些細微以及不太尋常的變化。我們有的組織沒有危機意識和預警機製,對於緩緩而來的致命威脅察覺不到,當環境變化了就顯得措手不及,嚴重的會出現危機,走向衰落或破產。因此,我們必須學習放慢速度,察覺構成最大威脅的漸進過程,否則無法避免被煮青蛙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