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悲忠良叛將附勢 袁崇煥率將附邊(3 / 3)

袁崇煥望見山海關東邊二裏許一個山嶺上的小城。知道那是歡喜嶺上的威遠城。袁崇煥知道在老龍頭瀕臨海邊還有一小城叫寧海城。威遠、寧海兩城是關外的前哨,和山海關互為掎角:遇敵來犯,協力攻守。

袁崇煥見到這樣的雄關,心想:

“假若讓我扼守此關,就是敵兵十萬來犯,也讓他寸步難進。”

袁崇煥又在關外考察多日,對山海關的形勢、地勢了如指掌。不久,他回到北京。

袁崇煥回京後,求見禦史侯恂,向他盡數邊事。

侯恂原覺得袁崇煥口出狂言,彈劾之意很明顯,但後來一想,卻發現此人行事任性,很有膽識,敢作敢為又腳踏實地。若在平時,他多半要斥責他擅離職守,罷他的官。但這時朝廷正在憂急之中,王化貞大軍在廣寧覆滅,滿朝驚慌失措。敵軍勢如破竹,銳不可當,自萬曆四十六年到那時,四年多的時間內,明軍數十萬覆沒,攻占撫順、開原、鐵嶺、沈陽、遼陽,直逼山海關。明軍可打一仗,崇煥說出守關的壯語,對收拾珍寶準備南逃的朝臣,是一劑安神良藥。

侯恂看袁崇煥對遼東之事說得頭頭是道,又有守山海關的雄心和魄力,便請皇上破格提升袁崇煥。他上言說道:

“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

接受任命後,袁崇煥上《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他在奏疏中一掃當時文臣武將中普遍存在的悲觀、恐懼氣氛,奮全力請求皇上練兵選將,整械造船,把山海關牢牢守住,並說明他遠大的宏圖理想,要收複失地。疏中言:

“不但鞏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複之。”

袁崇煥赴任前,拜訪了當時在京等候皇上發落的熊廷弼。熊廷弼也是知事之人,他問袁崇煥:

“這次去上任,帶著什麼好計策呀?”

袁崇煥對熊廷弼早就敬重得很,他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認為山海關和關外之戰事應以守為主,然後才能與努爾哈赤作戰,收複失地。”

熊廷弼聽了非常高興。袁崇煥的想法與他對關外形勢的看法,英雄所見略同。二人都恨相見時晚,為了商討先守後戰的策略,恢複遼東失地,二人廢寢忘食,一起商議了整整一天一夜。

袁崇煥的豪言壯語給朝中大官們印象十分深刻。得到朝廷的支持,他從家鄉招募了一批官員去。當時守山海關的主要是新到的浙江兵。另有三千名廣東水兵,在袁崇煥之後到達。袁崇煥認為廣東步兵勇捷善戰,推薦他叔父袁玉佩負責招募三千名,其中包括袁崇煥平生所結納的死士謝尚政、洪安瀾等人。袁崇煥認為廣西兵雄於天下,衝鋒陷陣,悍不畏死,申請於田州、泗城州、龍英州各調兩千名,由以慷慨知名、且善武藝的林翔鳳帶領,朝廷一一批準。

袁崇煥策騎馳往山海關,走馬上任。

袁崇煥到山海關後,作為遼東經略王在晉的下屬,一開始在關內辦事。

王在晉見袁崇煥做事幹練,很是器重他,派他出關到前屯衛去收撫流離失所的難民。崇煥奉命之後,當夜出發,在荊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時到達。前屯城中將士無不佩服,袁崇煥本是書生,這一來,兵將都服了他了。

王在晉是萬曆二十年進士,江蘇太倉的文弱書生,根本不懂軍事,眼光短淺,膽子挺小。他在給皇帝的進言中誇大軍中困難:

“各隘口邊牆未葺,器械未整,兵馬未足,錢糧未議,將官惰窳,軍士偷閑。”

王在晉雖對軍事毫無謀略,但卻十分倚重袁崇煥,奏請皇帝任命袁崇煥為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本來是沒有專責的散官,現在有了駐地,寧遠、前屯衛二城,身當山海關外抗禦清兵的第一道防線。

至於明軍一切守禦設施,都集中在山海關。山海關是“天下第一關”,防守京師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沒有外圍陣地。後金兵若是來攻,立刻就衝到關門之前。

袁崇煥一再向王在晉提出這個關鍵問題,王在晉聽袁崇煥說要在關外守關,想想道理倒也是對的,便主張在山海關外的八裏鋪築城守禦,以兵四萬人守禦。但這隻是一個隻圖苟安、無所作為的消極防禦方略。從而受到袁崇煥和其他幾個中低級將佐沈綮、孫元化等人的反對。王在晉卻不采納。

於是袁崇煥把王在晉退守山海關的意見寄給了內閣首輔葉向高,葉向高因為沒有進行過實地勘察,因此不敢妄下結論,沒有理睬袁崇煥的申請。

袁崇煥的主張雖然正確,然而和頂頭上司爭論了一場之後,意見不蒙采納,竟徑自去向最高行政首長投訴。越級呈報是官場大忌,他做官的方式卻大大不對了。這又是他蠻勁的表現之一。

努爾哈赤這時在經濟上實行奴隸製度。女真人當兵打仗,以搶劫財物為主要工作,認為男子漢耕田種地是恥辱,所以俘虜了漢人和朝鮮人來耕種。漢人、朝鮮人的奴隸是可以買賣的,當時價格是每個精壯漢人約為十兩銀子,或換耕牛一頭。十三山的十多萬漢人被俘虜了去,都成了奴隸,大大增加了努爾哈赤的經濟力量。

那時袁崇煥仍是極力主張築城寧遠。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對,認為寧遠太遠,守不住。大學士孫承宗是個有見識的人,親自出關巡視,了解具體情況,接受了袁崇煥的看法。孫承宗向明熹宗麵奏王在晉不足任,於是皇上改調王在晉為南京兵部尚書。

明天啟四年(1624年)八月,孫承宗上書皇帝請求出關督師,於是明熹宗任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到山海關後,大力整頓防務,訓練軍隊,建立營合,製火器,治軍儲,繕甲仗,練騎卒等。孫承宗又采納了袁崇煥等人的建議,重點加強寧遠的防禦,派袁崇煥、滿桂帶兵駐守寧遠,這是袁崇煥領軍的開始。

滿桂是蒙古人,驍勇善戰。從那時起,他和袁崇煥的命運就永遠結合在一起,再也分不開了。一個蒙古武將,一個遼東統帥,都是十分剛硬、十分倔強的脾氣。兩人一起經曆了多次生死患難,也有過不知多少次激烈的爭吵。一直到死,兩人仍是在爭吵。但在兩人的內心,卻又一直是互相欽佩。那既是英雄重英雄的心情,又知道在抗拒後金兵大戰之時,非仰仗對方的力量不可。高明的組織才能和正確的戰略決策是必要的,親臨前敵、殊死決戰的剛勇也是必要的。

寧遠在山海關外二百餘裏,隻守八裏和守到二百多裏以外,戰略形勢當然大有區別。

天啟三年九月,袁崇煥到達寧遠。

本來,孫承宗已派遊擊祖大壽在寧遠築城,但祖大壽料想明軍一定守不住的,隻築了十分之一,敷衍了事。

袁崇煥到後,當即大張旗鼓、雷厲風行地進行築城。立了規格:城牆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牆牆址廣三丈,派祖大壽等督工。袁崇煥與將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當他們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築城時人人盡力。

天啟四年,袁崇煥營築寧遠城完工,城高牆厚,成為關外的重鎮。關外終於有了一個安全的地方。這些年來,遼東遼西的漢人流離失所,若是給後金人擄去,便成了奴隸,於是關外的漢人紛紛湧到,遠近視為樂土,人口大增。寧遠城一築成,明朝的國防前線向北推移了二百餘裏。

孫承宗為進一步加強關外防線,從寧遠向東推進二百餘裏,在錦州、大小淩河、鬆山、杏山、右屯興築要塞,派將守禦。

孫承宗是個進取型的人物申請調來了二十四萬兩餉銀,準備對後金發起進攻,而孫承宗是教天啟皇帝讀書的老師,天啟對老師很不錯,就立即批準了。但兵部尚書和工部尚書相互一商議,說:“軍餉一足,這個就要有所行動了。”

所以決定采用拖延的辦法,阻止孫承宗的戰略。沒辦法,孫承宗隻好屯田,由軍士自耕自食,沒想,卻取得了不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