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用思維導圖發掘記憶力(2 / 2)

然後,就可以豐富每一個分支與節點,用小插圖、符號來強化每一個關鍵詞的記憶,並突出其所要表達的意思。在分析信息時,也可以用箭頭、線段將一些相關聯的知識連接起來,或者用相同的符號注明。

在記錄的時候,沒必要寫很多字,因為“導”的意思是“引導”,我們要由一個關鍵字引出自己的記憶。所以,隻要寫上關鍵詞就可以了。

第二,找準主要的發散節點。

在思維導圖的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注明關鍵詞,也就是找準圖中的每一個發散節點。如果關鍵詞選擇不正確,也就意味其後所表達的一切信息都不準確了。

所以,我們對每一個關鍵詞都要予以確認,如果在哪個節點卡了殼,或者記憶有些模糊,就要及時翻翻書,看看筆記,回憶老師的講課內容,以確保記憶的準確性。

另外,我們也要抓住最關鍵的那一個節點,不要將一些無關緊要的知識點寫在節點上,否則不僅會漏掉重要的知識內容,而且接下來的圖也就無法再順利畫下去了。

第三,要變換不同的思考角度。

思維導圖之所以能發掘記憶力,就是由於它的每一個節點都能喚醒深藏的記憶。所以,思考節點,也就是思考與上一級知識相關聯的關鍵詞,就顯得非常重要。

還用“小數”這個例子來說。關於小數,我們可以考慮它的定義,從其定義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種類的小數。但同時,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來考慮,比如小數還可以和分數、百分數、千分數等互化,這樣就又可以列出一個分支。

這就是說,對於同一個知識點,也要經常變化一下思考角度,就能將更多的知識聯係起來。

小貼士

思維導圖的創造源於托尼·巴讚的大學時代。當時,他在學習時經常覺得記憶信息或者整理信息時很困難,他很想找到更好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更有效地使用大腦。但是,圖書館中沒有一本書教導人們該如何正確有效地使用大腦,於是他便決定自己去思索尋找。

後來,托尼開始研究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等科學,他慢慢發現,如果人類大腦的每一個腦細胞以及功能都能被和諧且巧妙地運用起來,那麼大腦的工作效率就會顯著提高。

於是,他開始設想一種放射性思考方式,並用這種方式去訓練一些被稱為“失敗者”或曾被放棄的學生。這些學生有的出現過學習障礙,有的閱讀能力喪失,但經過托尼的訓練,他們很快都變成了好學生,其中更有一部分人成為了同年齡學生中的佼佼者。

1971年,托尼將他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發散性思維能力和思維導圖法的概念隨之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