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愛屋及烏(2 / 2)

孩子們拉著我的手,邀請我去他們家吃早飯。

童老師吩咐孩子們各自回家,邀請我到他家吃早飯,童老師女兒高興地拉著我的手,驕傲而自豪地看著同學們。

“孩子媽在家裏已經做好早飯了,一起去吃吧!”童老師憨厚而淳樸地笑著。

我欣然答應,在童老師女兒的帶領下一起去了童老師家。

童老師的妻子見我來了,熱情招呼。

我打量著童老師簡陋而溫馨的家,心裏很為童老師感到幸福和安慰。

在童老師家吃早飯的時候,我順便向童老師詢問了一些村裏的情況,主要還是報社教育扶貧的情況。

童老師都一一詳細告訴了我。

從童老師家裏出來,我回到扶貧組,老顧帶我出來圍著村子轉,邊向我介紹情況。

扶貧2年,石棚村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了路,通了電,解決了吃水和灌溉問題,發展了林果種植,養牛業更加壯大,山裏的土貨都可以賣出去,同時還改善了辦學條件。

白天我跟著老顧轉悠,走訪鄉親,晚上我就寫材料。

淳樸的山裏人對扶貧組感情很深,見了我更親熱地不得了,在他們眼裏,我們就代表著上麵,就是把上麵的雨露拋灑給他們的人。

農民都很容易滿足,他們有的是力氣,缺的是資金和知識,而我們扶貧組,帶給他們的恰恰就是這個。

在報社出資建的山頂大型蓄水池旁,樹著一塊碑,上麵三個大字:報恩池。

“這名字是俺們老百姓自發想出來的,一個意思是感謝上麵的關心,讓俺們祖祖輩輩吃水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另一個意思是這是報社援建的項目,裏麵都是報社的恩情,鄉親們永遠也不忘記報社對俺們石棚村的大恩。”老村長對我說。

“這個蓄水池咱們單位其實沒直接出錢,是找了幾個原材料生產單位,以廣告和宣傳換來的水泥和磚石,至於人工,全部是老鄉們出的義務工。”老顧轉頭低聲對我說。

“哦……”我有些意外,“這個蓄水池造價多少錢?”

“社裏吩咐了,對外一致的口徑是此蓄水池報社投資20萬。”老顧說,“鄉親們不知道我們沒花錢的,聽說我們專門出了20萬建蓄水池,都很感激的。其實這些東西也就價值10萬,咱們給人家做廣告抵頂,就更便宜了。”

“哦……”我看著老顧,“後期那這些學校改造、林果種植等項目,也不是報社投資的嗎?”

“是的。”老顧說,“都是采取類似手段,反正隻要能提供不要錢的東西,就用報紙版麵換,報社說了,統一對外的說法是報社2年扶貧共計投資500萬元。”

“那……老顧,實際到底投了多少啊?”我看著老顧。

以前我在這裏1年,老顧是頭目,我隻管出力,從不問這些來源。

“總共出的資金不到50萬。”老顧伸出一個巴掌,“但對外對上必須號稱500萬,這是老板定的數字,我早就接到通知了,不能再有第二個數字。”

“暈,怎麼會這樣呢?”我自言自語說了一句。

“嗬嗬,不光是我們,其他單位扶貧也都是這樣的,各單位都利用自己的優勢,能坑的坑,能拐的拐,打著扶貧的名義找業務單位去要去換,然後把弄來的東西誇大上幾倍,折合成現金,就成了本單位的扶貧注入資金了。”老顧說。

我無語,天天在外麵采訪遇到的假大空這次臨到自己頭上了。采訪時經常拿到很多單位的材料,裏麵的很多數字都是極力渲染和誇大的,我自己有時都看了不信,現在輪到我了,我也要造這樣的材料了。

可又想想,報社自身資金又很緊張,利用版麵換這些東西為鄉親們造點福利,也算不錯,報紙版麵不做這些交易,每日刊登那些沒多少人看的所謂地方新聞,還沒有任何效益,與其浪費了,還不如造福於民。至於將數字誇大,那就是老大的事了,對鄉親們好像沒有什麼壞處,對報社的形象好像也沒什麼損壞,還能往老板臉上貼金。

既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我有必要為這個耿耿於懷嗎?我的任務是整材料,不是辦案子,是非曲直和我有什麼關係呢?反正又不是坑老百姓。再說我即使不服又有什麼用呢,我能改變這些嗎?這樣做對我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我慢慢想通了,決定一切按照老板的安排去做,數字就按老顧的口徑弄。

調研工作很順利,原本計劃3天的活,我兩天就幹完了,第二天晚上,材料我都寫好了。

完成了任務,我心裏很輕鬆,決定在山裏多住一天,和大家多樂嗬樂嗬,第四天回去。

第三天早上,我睡到太陽照屁股才起床,在門前平台上伸展身體,看著藍天下黛色的群山,欣賞著山裏美麗的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