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族的融合與文化交流過程中,被各地氏族、部落廣泛崇奉的蛇圖騰兼並了一些別的圖騰。出於團結的需要,蛇被安上了角、足、爪,使原來以生角的動物、鱗甲類動物和四足的動物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對這種新圖騰都懷有感情。
因為蛇與蟲、蛇與蛇之間存在著大、小的差別,所以又產生了龍能巨能細、能大能小的傳說。因為蛇中有水蛇,所以龍也可以潛入江河湖海。這樣就符合了以不同的蛇或蟲為圖騰的氏族、部落人們的心理。於是,龍就在原始氏族公社時期成為中國古代圖騰體係的核心,受到廣泛的尊崇。進入文明時代之後又演變為政治權威的象征和多種神靈。
(二)騰蛇飛龍各顯神通
除了蛇之外,鳥也是我國上古時代的重要圖騰之一,為了協調蛇與鳥的關係,有的蛇被賦予飛騰的本領,於是產生了騰蛇的傳說,在先秦文獻中,已有騰蛇與鳳凰並列的例子。龍以蛇為主要原型,蛇可以飛起來,龍自然也可以飛起來。於是,在幻想與神話中,騰蛇飛龍自由地飛升於天空。由自然界的蛇中產生了騰蛇一類的神蛇、靈蛇,由神蛇、靈蛇之中,又產生了龍的主體。
傳說中的龍神通廣大,能隨意變化,上天入地,翻江倒海,興雲布雨。
然而,在後來的神話世界、宗教迷信、民俗民風等方麵,龍都未能占盡春光,而蛇仍有著自己的一方天地,保留著部分昔日的輝煌。騰蛇飛龍,各顯神通。
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龍不如蛇,難怪有“強龍不壓地頭蛇”的說法。究其原因是,蛇是大地上切切實實生活著的動物,它的生命力是與生俱來而並非向壁虛構的。
我的一位友人認為,我們這條龍雖然漂亮,但根本不是實有其物,它並不受到“龍的傳人”的普遍尊崇。甚至小小哪吒,也要抽它的筋,而十億“傳人”竟無一人提出抗議。原因就在於龍是一個兼容並蓄的“拚盤”。圖騰問題上的無原則“兼容”,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負麵,原來各種圖騰的“傳人”不尊崇“拚盤”,“因為其中有我,龍走紅運時人人自豪,‘光榮偉大’人人有份,因‘隻有我一丁點’,龍走黑運時又人人唾罵――反正是‘大鍋飯’圖騰,你擒也罷,縛也罷,剝皮抽筋也罷,我不生氣……‘拚盤’的明顯好處是‘有利於團結’,毛病是不被‘傳人’尊重,缺乏真正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蛇在龍出現之後,已不再受到以往那樣廣泛的尊崇,但在特定的活動場合、地域,卻比龍的作用更重要,也更具權威性。比如曆史上福建的閩人、越人、閩越人都崇拜蛇,直到今天,全省仍流傳著種種崇蛇傳說,有的地區還保留著崇蛇的風習(詳見本書第七章)。南平市樟湖鎮還存在著祭蛇神等活動。近年電影隊下鄉到閩侯縣上街鄉後山村準備放映電影《白蛇傳》時,由於人們都知道故事中白蛇精白素貞要被法海和尚作法鎮於雷峰塔下,而這個情節與鄉民們的蛇崇拜意識相矛盾,結果隻好取消了該影片在當地的放映。這種情景,與人們聽到屠龍斬蛟、降龍、馭龍、鬧龍宮、打龍袍等故事而無動於衷,甚至有時拍手稱快的情況恰成對比。可以想見,古代的蛇更為閩人、越人和閩越人崇拜。
人們對蛇的情結,比對龍更為根深蒂固,而把龍的地位卻擺到了比蛇更高的位置,這個矛盾使得蛇與龍各顯神通的局麵延續了數千年。在十二生肖中,龍與蛇一前一後,緊緊相伴,年年歲歲,親密無間。
上古時代的蛇圖騰、蛇崇拜,為蛇生肖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有蛇圖騰就是有人相信自己有蛇的祖先,蛇的血緣,有人相信蛇和人是朋友,是親屬。由於蛇圖騰的廣泛存在,有此類信條的人應該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龍圖騰與神龍崇拜出現以後,人們既尊蛇又崇龍,而崇龍的傳說和活動中又時時顯出崇蛇的影子。這樣,文化積澱傳後世,蛇與它的變體――龍,就牢牢地占有了十二生肖的六分之一。
不過,從龍蛇分化的原始社會到蛇生肖出現之間,還有一個相當漫長的悠悠歲月,這就是夏商周時期。在考古學上,這個時代屬於青銅時代。這個時代是龍尚未脫離“蛇性”、“蛇味”,蛇仍具有很大餘威的時代,這樣的龍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相去不遠,這樣的蛇又具有與龍相仿的神力,它們各自都為自己入選日後的十二生肖創造了基礎性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