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序逆轉的關鍵是逆轉,它是先順從對手進攻自己所借用的常理,然後話鋒一轉,將對手的觀點稍加改動再回擊對方,好像讓對方自打嘴巴。
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中,也有一段十分精彩的“順序逆轉”的例子:安東尼奧為了幫助朋友,向放高利貸者夏洛克借到3000英鎊現金。夏洛克在契約中規定,如果貸款不付利息或者3個月後逾期不還,那麼他將割下安東尼奧胸部上一磅重的肉。夏洛克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合法地殺死安東尼奧這位放款業務的競爭者。還款日期很快就到了,安東尼奧沒有還出貸款和利息,夏洛克因此將他告上法庭。法官鮑利亞負責審理這樁案子,他先順從地承認夏洛克的控告成立,並說自己會嚴格地按法律辦事,此舉獲得了夏洛克的讚賞。在法庭上,鮑利亞按例查看安、夏簽訂的借款契約後,問原告稱肉要天平,天平帶了沒有;止血要醫生,醫生請到了沒有?夏洛克點點頭。在接下來的審理中,鮑利亞取得了夏洛克蓄意謀殺安東尼奧的證據,他轉而說,根據雙方契約的規定,夏洛克割一磅肉,隻能是一磅,不得多出一絲一毫;割的是肉,不得流出一滴血。這一逆轉以守為攻,出乎夏洛克的意料,他驚惶失措地當庭表示這場官司他不打了。但是,他此時想溜卻來不及了,鮑利亞宣布夏洛克犯有蓄意謀殺罪,被捕入獄。
5.巧用比喻
比喻,就是根據兩類對象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屬性而推出它們可能有其他相同或相似屬性的邏輯方法。這樣得出來的結論是偶然性的,但它是根據事物的某種相同點,用已知的事物說明未知的事物,所以,能起到啟發聯想和觸類旁通的作用。因此。作為一種技巧,比喻在辯論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齊國的晏子出使到了楚國,楚王安排酒宴招待晏子。正當他們喝得酒酣耳熱的時候,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去,楚王看見,就問他們:“那個囚犯犯了什麼罪?他是哪裏人?”
武士答道:“犯了偷盜罪,是齊國人:”
楚王對晏子說:“原來齊國人慣於偷盜啊!”
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其葉子的形狀雖然相同,但果實味道卻不同。今天,我們齊國的百姓在齊國都是安分的良民,而到了楚國卻變成了盜賊,可能是楚國的環境適合於培養盜賊吧!”
隻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比喻,就把楚王搞了個灰頭土臉,自討沒趣。
用比喻的方式諷刺對方,可使諷刺更加有力,讓問題更加尖銳,對手自然措手不及。此辯術妙在寓諷刺於比喻之中,珠聯璧合,並且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最重要的是諷刺對方時,借用一個比喻,不但能確證自己的命題,還能增加對方反駁的難度,因為對手除須反駁你的論題外,還得設法反駁你的比喻。
6.左右為難送對方
論辯中的兩難推理,又稱腹背夾擊法或左右夾擊法,這種技巧應用於言語爭論時,可以使對方陷入左右為難、進退兩難的境地。
傳說,古代有一位國王,製定了兩種處決犯人的方法——絞刑和殺頭。
行刑前,國王允許犯人說一句話,並根據這句話的真偽選擇施刑的方式:如果犯人說的話是正確的,他將被送上斷頭台;如果他的話是錯誤的,他將被送上絞刑台。
這個國王頗為自己的發明感到得意,可是有一天,他的得意被一名囚犯的回答給打碎了。
那位死囚在行刑前對劊子手歎道:“看來我一定會被絞死。’’這一句話倒使國王左右為難,如果把囚牙巳送上絞刑架,那囚犯的話就是正確的,按國王的原則就應該送他上斷頭台,但如果把他送上斷頭台,囚犯的話又成了錯誤的,所以依國王的原則又該送他上絞刑架。聰明的囚犯抓住了國王行刑辦法中的事辭漏洞,把一個兩難推理送給了國王,最後,國王無可奈何地下令該囚犯免死。
還有一個故事:在戰國時期,荊國有一位弓箭手,見傳遞官正準備送長生不死藥給荊王,便問:“這藥人可以吃嗎?”
傳遞官答說:“可以。”
他聽後,便一把奪過長生不老藥,並且吃了下去。
荊王知道後大怒,下令殺掉弓箭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