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歡的回答就像踢球一樣,把對方踢過來的球又順勢踢回去;既然是“所有人都知道”,那麼提問的人也一定知道,讓他自己回答就好了。
1972年5月,美蘇舉行高峰會談。27日淩晨,美國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賓館內,向記者介紹關於美蘇簽署限製戰略武器協議會談的情況。
基辛格微笑著說:“蘇聯生產導彈的速度,大約是每年 250枚。各位先生,如果我在這裏被當成間諜抓起來,我們都知道是誰的原因。”
這時,無孔不入的美國記者馬上敏捷地接過話題,開始探問美國的軍事秘密:“我們的情況呢?美國有多少潛艇導彈正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又有多少導彈正在配置呢?”
基辛格聳聳肩膀說:“我確實不知道正在配置分導式多彈頭的導彈有多少。至於潛艇,我的苦處是,數目我知道,但我不知道它們是否是保密的。”記者說:“不是保密的。”基辛格立刻反問道:“不是保密的嗎?那麼請你告訴我是多少呢?”
這位記者頓時楞住了,隻得一笑了之。
在此,基辛格想避開記者的追問,所以佯裝不知數字是否保密。乍看之下,他似乎是在暗示記者,如果這不屬於保密之列,就可以公諸於新聞界。因此,急於搶新聞、爭時效的記者才連忙告知“不是保密的”。不料基辛格放的是煙幕彈,煙幕一過,他便留給記者一個難題:“既然你們說是不保密的,那就是公開的了。既然人所共知,那麼就讓消息靈通的記者自己回答這個眾所周知的數字吧!”當記者突然遇到這個難題時,基辛格也就輕易地擺脫困境了。
10.向有利方麵全力發揮
出言不慎,如利劍傷人;言語明智,如濟世良藥。
——《箴言集》
在論辯中,善於抓住一切機會,或接過對方的話頭,或借助論辯環境中的各種事物、場景加以聯想,找到它們與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之間的關聯性和相似性,抓住一點盡情發揮,引出對方未曾預料到的新的思路,從而達到征服對方的目的。這就是借題發揮的論辯技巧。
抗美援朝時,一些外國記者敵視中國人民,利用采訪的機會,散布對中國人民的敵意。
有一次,一位外國記者采訪周總理,周總理剛批閱完文件,順手把鋼筆放在桌上。外國記者看見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國生產的“派克”鋼筆,便故意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美國生產的鋼筆呢?”
周總理接過話頭朗聲笑著答道:“提起這支筆,那可說來話長,這不是支普通的筆,是一位朝鮮朋友抗美的戰利品,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我無功不能受祿,就想謝絕,哪知朋友說,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便收下了這支美國生產的鋼筆。”
那記者聽完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周總理針對外國記者企圖諷刺、譏笑中國落後的意圖,巧借話題,說了這番風趣而又有分量的話。周總理用“戰利品”、“作個紀念”和“覺得有意義”等詞句暗示,這支筆正是正義力量強大的結果。
接過對方的話題發揮論辯口才,關鍵要抓住借來的話題與自己說的下文之間的內在聯係,以一個詞語、一句話去關聯兩種原來毫不相關的事物,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並對對手所提的話題進行易位,以借題發揮的方法,使自己擺脫不利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