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辯論的實用技巧(3)(3 / 3)

應用數字淪辯法的首要原則是將換算的數字形象化,使那些難於感知和認識的數字更加生動;其次是要注意數字的準確性和可信性,切不可因誤差過大而讓對方難以接受;再次是形象化的事物是對方所熟悉和了解的,使之在對方的頭腦中立即形成深刻鮮明的形象,以達到論辯的目的。

元朝至正年間,海寧一帶水路不通,陸路運送軍糧隻能靠人力肩挑車載,而當地百姓又屢遭戰亂,不宜再行征用。將軍董搏霄向朝廷建議,改用士兵搬運軍糧,遭到朝廷一些大臣的反對,說國家曆經戰亂,兵力不足,軍士疲憊,若再運送軍糧,遠途勞頓,勢必削弱戰鬥力。

董搏霄說:“軍人搬運糧食,可用百裏一日運糧之法。,其方法是:每人距離 10步,36人就是1裏,360人就是10裏,3600人就是100裏。每人每次背米4鬥,米用夾布口袋裝好,封上印記,由一人傳遞給另一人,人不停走,米不著地。每人每天走500個來回,單人行程往返為28裏,負重14裏,空手輕行14裏,每天可以運米200石。如果每人每天供應一升米的話,那麼這3600人運一天的糧食可供 100裏之外兩萬人吃一天。況且,單人行程每天僅28裏,每次負重4鬥僅行10步,往返勞中有逸,長隊傳遞,類似遊戲,決無疲師之虞。”

朝廷采納了這一建議,果然簡便易行,效率很高。

董搏霄提出用士兵運送軍糧時,遭到大臣的反對,他將這合理使用人力、提高勞動效率的運送方法,換算成具體數字,而這一連串的數字,通過運籌巧排,化成生動的形象——排成百裏長隊的士兵,如遊戲般地傳遞軍糧的動人場麵。其計算之精確,運籌之巧妙,使反對的大臣無法拒絕這一建議。董搏霄輕10步、重10步的百裏一日運糧法的建議,終於被朝廷采納。

戰國時,魏王打算修築一座高聳雲天的台壇,許綰背著畚箕,手持鐵鍬進宮,對魏王說:“聽說大王打算修建中天台,我雖然沒有力,卻能為修築中天台出主意。”

魏王高興地說:“你有什麼建議?快說出來聽聽。”

許綰說:“我聽說天與地相距15000裏,現在大王按天地距離的一半的尺度來計算,就該建起一座7500裏高的台了。高如此,它的基礎必須是方圓8000裏,把大王全國的土地全用上,還不足作中天台的台基。大王一定要修建此中天台,得先用兵討伐諸侯,占有他們的全部土地,這還不夠,還得討伐四周邊鄙之地,才能得方圓8000裏土地,這才足夠作台基。聚積眾多的建材,征召眾多的民工,消耗倉庫中儲備的糧食,數日要以數億萬來計算。另外還得在方圓8000裏以外的土地上,有種植莊稼的田地,才能夠供給修中天台的民夫食用,而且修台的條件齊備,才能動工。”

魏王遂放棄了修築中天台的打算。

許綰勸諫魏王,先假意出力、出主意,然後設計天台的高度、占地麵積,以及築台的條件。天高15000裏是當時普遍流行的說法,修築中天台就得高7500裏,高度確定之後,許綰計算出占地麵積,設計築台的條件。通過數字論辯,形象地說明修築中天台是極其荒誕的事,魏王也就無話可說了。許綰的論辯,也可以說是“極端導向”法的運用。他把築台的事故意導向極端——台基占地連堯舜分封給諸侯的全部土地都還不夠,使魏王自己認識到興修這樣的高台荒誕而不可能,從而主動放棄修台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