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請教式批評
有個人在一處禁捕的水庫內網魚。遠處走來一位警察,捕魚者心想這下糟了。警察走近後,出乎意料,不僅沒有大聲訓斥,反而和氣地說:“先生,您在此洗網,下遊的河水豈不被汙染?”這情景令捕魚者十分感動,連忙誠懇地道歉。若是警察當初責罵他,那效果就不一樣了。
第三,啟發式批評
啟發式批評是針對對方的錯誤而言。錯誤的改正還是要靠對方“良知”的覺醒和對錯誤的充分認識。所以,高明的批評者總是逐漸地“敲醒”對方,啟發對方做自我批評。
據某單位幾位老同誌反映,晚上住在機關宿舍樓上的青年同誌不注意保持安靜,老同誌在樓下睡不好。黨委書記和這些年輕人閑談時,講了一則笑話進行暗示:有個老頭神經衰弱,稍有響動,就很難入睡。恰好樓上住了一個經常上晚班的小夥子。小夥子每天下班回家,雙腳一甩,將鞋子“噔噔”拋了出去,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將好不容易才人睡的老頭驚醒。老頭提了意見。當晚小青年下班回來,又習慣地把腳一甩,將一隻鞋拋丁出去,當他用腳要拋第二隻鞋時,突然記起老頭的話,於是輕輕地脫下第二隻鞋。第二天一早,老頭埋怨小夥子說:“你一次將兩隻鞋甩下,我還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隻不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隻鞋等了一夜。”
笑話說完了,小青年們哄堂大笑之後,悟出了笑話的所指,以後就注意改正了。
3.不要當眾指責他人的過錯
如果你率直地指出某一個人不對,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而且還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你指責他人不僅剝奪了他人的自尊,並且使自己也成為了不受歡迎的人。
“啪!”一隻漂亮的小玻璃杯掉在地上,碎了。正在一起玩耍的幼兒園小朋友們都停止了遊戲,看看王阿姨,又看看“肇事者”蘭蘭,誰都不敢吭聲。
王阿姨見此,沉吟了片刻,微笑著說:“小朋友,我們做遊戲時要小心,以後不要弄壞了玩具,好不好?”
“好——”小朋友們齊聲說著,又蹦蹦跳跳地開始遊戲了。
放學後,蘭蘭主動找到王阿姨,哭著鼻子說:“王阿姨,您真好,不像我媽總是罵我。我再也不會打壞東西了。”
王阿姨見狀,忙替她擦幹眼淚,撫摸著她的小臉蛋,親切地說:“我們蘭蘭是個聽話的好孩子,王阿姨怎麼舍得罵你呢?再說你今天是不小心呀,以後注意一點兒,就不會了。”
從此以後,蘭蘭果然沒有弄壞過東西,別的小朋友也沒有。
當我們犯錯誤時,我們會對自己承認,如果他人以溫和的方法來處理,我們亦會對他們認錯,甚至覺得爽直坦白是很光榮的;但如果他當眾指責他人的過錯,就會把事情擴大,而且有傷彼此的感情。還不如像王阿姨這樣處理事情呢!這樣對方會因為你維護了他的自尊而對你心存感激,同時你也是在鼓勵他改正錯誤。這也是一種間接處理問題的方式,給對方一個緩衝餘地。
波士頓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協調員,他的職責之一是監督在工地工作的員工戴上安全帽。他一碰到沒有戴安全帽的人,就官腔官調地批評他們沒有遵守公司的規定。員工雖然接受了他的訓導,卻滿肚子的不高興,常常在他離開以後,又把安全帽拿了下來。
於是他決定停止批評。當他發現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時候,就問他們是不是戴起來不舒服,或者有什麼不適合的地方,然後他以令人愉快的聲調提醒他們,戴安全帽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建議他們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結果遵守規定戴安全帽的人愈來愈多,而且沒有造成怨恨或情緒上的不滿。
被批評的人永遠隻會怪罪於他人,而絕不可能反躬自省、承認錯誤,其實每個人都有這種毛病。所以,當你想批評他人時,不妨想想這些活生生的案例,你將會發現一點:我們所要批評、責備的人,不論其是否有錯,都將會執意強辯,為自己的行徑尋找借口,甚至惡言反撲。
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指出他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你以為他會同意你所指出的嗎?絕對不會!因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和感情。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反而還會進行反擊。
永遠不要說這樣的話:看著吧!你會知道誰是誰非的。這等於說:我會使你改變看法,我比你更聰明。這實際上是一種挑戰,在你還沒有開始證明對方的錯誤之前,他已經準備迎戰了。由於你的“不給麵子”,他的反擊也會毫不留‘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