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產能力相對過剩。西方國家產能過剩愈演愈烈,終於在30年代發生了全球性的經濟大危機。在中國,經過20多年工業化快速發展後,供給與需求由長期供給不足開始轉向生產相對過剩,宏觀總量之間矛盾在中國出現了某種程度的逆轉。
二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在擴大,導致有效消費不足,與產能過剩共同構成了同一枚硬幣的兩麵。需要指出的是,過去以來,人們總是認為生產過剩是導致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但對收入分配引起的巨大的貧富差距有可能產生經濟危機的作用卻一直沒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宏觀政策動向研究課題組從理論上證明了庫茲涅茨分配差距倒U形變化的存在,使得相關理論獲得了更堅實的基礎支持。(注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政策動向研究課題組,“開啟中國新政”,《中國證券報》,2006年3月20日)
2、經濟運行和社會生活中深層次矛盾日趨顯性化。在經濟領域,目前中國投資與消費嚴重失衡,投資率超過國際平均水平一倍左右,在建總規模高達26萬億元。如果按照2010年投資完成額估算,未來中國將需要3年時間才能將這些在建投資逐漸消化掉。由於國內有效消費不足,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企業效益增幅下滑,以至國內謹防第三次失業高峰的呼聲也開始響起。而由於投資增長過速和利用率相對還很低下,資源與能源的瓶頸現象越來越嚴重,中國經濟的“增長極限”已依稀可見。
在社會領域,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基尼係數已突破了國際公認0.4的警戒線。社會資源分配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表現得極為不公正,農民看病難、上學難問題尤為突出。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深化,社會階層出現分化,利益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不同利益群體的權利意識與政治訴求不一,人民內部矛盾增多。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出現了扭曲。尤其在企業改製、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庫區移民、安全生產、醫療保險、房價上漲等諸問題廣大老百姓反映強烈,給社會穩定帶來了不利影響。更嚴重的是,由於政治改革長期滯後於經濟改革,中共黨內和社會腐敗現象日盛,引起社會不滿是最為強烈的。
迄今為止,中國的工業化還是按照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向前推進,潛意識中始終懷有毛澤東時代的那種“趕英超美”的情結。這種模式基本上是建立在資源和物質高消耗基礎上。西方先行者們一個一個都沿著這條路走過去了,然而,每走過一個,道路就被毀壞一次。現在,輪到中國,卻發現:在中國這麼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要繼續沿著這條西方工業化老路走下去,已無法達到彼岸。關於這一點,隻要利用一個簡單算術就可以給出證明:隻要中國人均資源占有量達到美國的一半,全世界再多的資源都將用罄!中國如要繼續延續當前西方國家的經濟模式發展走下去,中國恐怕還等不到資源耗盡的那一天,惡夢就將降臨,那就是中國的環境將汙染,資源將消耗殆盡。如果按目前中國趨勢發展下去,20多年後中國的環境汙染將比現在增加4到5倍,一些城市的空氣質量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和生存。
除了經濟模式之外,整個社會發展模式同樣麵臨著亟待轉變的課題。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與社會階層之間的三重失衡和多元化利益衝突,使得改革這一被譽之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被大大削弱。
正是基於上述種種問題和困境,羅傑斯的結論是:中國在投資、出口和消費方麵都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問題,麵對更高的薪水要求、更高的技術要求,更多的貿易壁壘,更多的彙率問題,更高的能源消耗,更大的貧富差距,更高的房地產費用和環境汙染問題,未來中國更多的增長能力將來自何方?聯係到2008年世界金融大海嘯,我們也不禁要問:中國能否延續過去30年的經濟奇跡?本書稿要回答的正是這個尖銳且興趣的問題。
“中國奇跡”內生性機製沒有變
對“中國能否延續過去30多年的經濟奇跡”的懸念,中國領導層已多次表示了信心,而央行於2008年年末開始短期內數度降息、國務院暫免利息稅出台、4萬億人民幣對擴大內需、提振工業的拉動計劃,九大產業振興規劃等等,無一不顯示出中國最高決策者對捍衛和延續這一奇跡的堅強決心。而本書的筆者則認為,更重要的是, “中國奇跡”神話延續根植於它的一些重要的內生性機製之中。
在金融危機衝擊的背景下,2008年在年尾不失時機地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了如下判斷:"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和長期趨勢沒有變","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注 高遠至,“中國經濟發展基本態勢沒改變”,半月談,2009年第1期)。對中央的判斷怎樣理解?中國經濟今後的發展趨勢又如何?中央作出這個判斷固然有鼓舞信心的意味在裏邊,但更重要的是,這一判斷是基於一種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和長期趨勢並沒有因國際金融危機而改變的基本事實。那麼,又什麼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和長期趨勢呢?隻有先弄明白這個問題,才能說到底變還是沒變。我們試從以下三個方麵來加以理解:
第一,在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中看,中國目前還處於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這意味著中國還有巨大的"追趕"空間。
第二,盡管中國30多年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經濟發展還是處於漫長的"填空"階段。填什麼空?城市化、工業化乃至新農村建設進程方興未艾,經濟、社會等方方麵麵需要建設的空間還很大。
第三,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對更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要求在提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對經濟發展既是強大壓力,也是強大的動力。
結論是:隻要中國經濟“追趕”的態勢沒有改變,"填空"的空間沒有改變,“需求”的剛性沒有改變,那麼,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和長期趨勢也就不會從根本上發生改變。
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麵和長期趨勢,不能僅僅依據幾個數據,而短期的經濟指數下行也無法說明中國經濟未來的長期趨勢。那麼,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主線條又是什麼,動力又來自哪裏?從一般國際經驗來看,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動力是結構變動,而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動力則仍然非常強勁:
1、來自就業的不充分,城鄉二元矛盾的表現之一就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從農業向效率更高的工業、服務業轉移,充沛的勞動力資源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2、來自消費需求的升級、經濟結構性轉型的願望強烈。過去幾十年人民群眾吃穿用等物質生活的改善,直接帶動食品、紡織、家電等行業的大發展,進而帶動與之相關的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等行業的發展。未來,中國消費結構正麵臨著吃喝住行等的升級,房地產、汽車行業的產業鏈更長、帶動力也更強大。
總之,經濟發展階段的相對差距、人民群眾生活改善的相對空間,是21世紀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巨大潛力所在。
200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指出:"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不會因為這場金融危機而發生逆轉。"(注 “溫家寶:中國仍然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新聞網,2008年07月28日。)
在經濟還沒有完全走出2008年金融危機的陰霾的背景下,怎樣理解這一判斷?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具體指什麼?早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說過:"我們希望至少有50年到70年的和平時間",意思是指中國需要長期的和平環境搞建設。同時,"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這不是個別國家的需求或願望,而是客觀存在。到了新世紀,不打仗的觀念,進一步發展成為和平、發展、合作的世界觀念。所以,戰略機遇期首先是國際環境。改革開放30多年的曆程表明,戰略機遇期不僅是國際和平環境問題,還包括國內的穩定環境。
麵對近些年來世界經濟出現的問題,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一般的理解,關於"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有三條依據:第一,世界在這段時間內沒有全球性戰爭,我們有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搞經濟發展;第二,越來越深入的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中國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第三,21世紀20年代開始正屬於全球經濟在遭逢了金融大危機後上漲周期的起點,水漲船高,也使得未來中國經濟可以有一個較長時期快速上升的階段。
將上述戰略機遇期的判斷與中國的戰略重點聯係起來考慮,我們以為,如果說過去中國的戰略重點主要是經濟發展的快速和總量增加的話,那麼,到了現在乃至未來,中國的戰略重點已開始轉變程為經濟發展的質量提升與效益的增強。"做大做快"的條件將發生變化,"做好做強"的條件也正在逐漸顯現。所以說,當前中國其實進入了難得的"科學發展戰略機遇期"。
麵對2008年發生的世界金融大危機的衝擊,我們還看到了中國和美國之間明顯的不同點:美國經濟是解決富起來之後如何朝前走,但其又缺少的是經濟增長點、沒有大的發展空間;而中國則是由窮變富,未來一個很長的時期內,中國不缺少需求,也不缺少支持發展的條件,所以中國的發展階段和美國是不一樣的。就是中國的問題和美國也不一樣,不能因為美國經濟陷入了危機,就說中國經濟已喪失了發展的轉圜餘地。
處在千載一遇的大曆史格局中
2008年年底,股神巴菲特把當時他所看到的從美國發端並迅速波及到全球的那場金融海嘯稱之為“金融珍珠港事件”。雷曼兄弟的轟然倒地,引發了排山倒海的骨牌效應:世界著名的四大美國投資銀行不是倒地就是被關閉就是被改製,原來世界級公司如AIG、美國銀行、花旗銀行、通用汽車公司,等等,一個個都像美國珍珠港的旗艦一樣沉下去了。
第二個例子是一張在2009年今年5月刊出的著名的照片。照片上拍攝的是新加坡和印尼海域上的馬六甲海峽。照片裏可以看到一艘艘大貨輪都停在那兒,照片上注著735艘。735艘貨輪,它們的運量相當於全球四分之一的噸位。不隻是馬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100多艘,還有鹿特丹300多艘。這就是金融大海嘯給全球經濟帶來的衝擊波!這個衝擊之大即便不是絕後,也至少是空前的!而金融危機隻是一個表象,危機反映了深層次結構性內核,說到底是全球經濟結構的巨大失衡。這個巨大失衡當中,又有兩大失衡: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美國。在過去一個很長時間裏,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大國,中國則是最大的生產大國,後者將生產出來的商品大部分賣到美國,雙方形成了一個天人之合的產銷供求鏈。而2008年的金融大海嘯使這個鏈條驟然間斷裂,於是整個全球經濟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機。危機逼迫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大國進行雙調整,即調整他們的增長模式,美國必須從消費導向轉向出口導向,而中國則相反,從原來的出口導向轉換變內需和消費導向。於是,從2009年開始出現了新的國際平衡,隻有在這兩個大國間經濟貿易取得了平衡,全球經濟才有可能再度尋獲新的增長動力。
就是我們上述的這個由金融大海嘯帶來的大曆史格局,給中國一次千載一遇的曆史大機會,即中國被倒逼進行從出口導向轉變為內需和消費導向的革命性變革。我們預測,在未來10-15年間,中國GDP每年的新增量中將有16-17%是由汽車業提供的,汽車業將成為當前及未來中國國民經濟拉動的最強的產業之一。 由於汽車產業鏈較長,涉及石油化工、鋼鐵、電力、輪胎、金融、維修服務等眾多行業,可以直接麵對大眾消費,因此,發展汽車業可以成為未來很長一個時期內中國擴大內需、刺激居民消費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而且我們還將看到,汽車的大眾消費將帶來中國整個社會結構、居民生活及消費模式的深刻革命。汽車消費的普及,不僅將改變人們的活動範圍,改變他們的工作、生活及人際交往的方式,也將改變目前城鄉二元化的社會結構,加快城鄉居民的融合及中國城市化的進程。
汽車消費的普及,不僅將改變居民的居住方式,從而導致城市化快速外延擴張,而且居民的生活方式如旅遊、郊外休閑等都將成為居民最為便利的生活態勢。而正是這種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將極大地增加居民消費需求,從而也將極大地創造出居民的消費需求。
再來看電信業。可以說,隨著中國國內啟動發放3G牌照,從2009年開始掀起了3G投資建設的高峰。有分析員指出,電訊營運商的資本開支將超過3100億元人民幣,電訊設備製造商將成為主要得益者。盡管3G需要電訊營運商有較大投資,但由於中國人口龐大加上市場廣闊,不僅會吸引更多原來存量用戶由2G轉向3G,而且也會吸引更多新用戶進入3G市場。有人甚至認為,在未來8到10年期間,3G啟動將會拉動中國經濟規模超過10萬億人民幣。
由於電信業對居民消費直接拉動作用,電信業對擴大內需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電信業對居民消費的拉動,不僅表現為現有電信業本身,還表現為電信業對居民消費創造消費的作用。我們隻要看看這十多年來國內電信業發展,就能夠看到電信業對居民消費創造消費的作用。因此,有分析員認為,3G啟動在未來8到10年內增加居民消費10萬億元並不過分。而且如果考慮對電信業上下遊新產業影響,那麼這種拉動居民消費的作用可能比我們預估的還更為巨大。
由汽車業和電信業可由此及彼地推及到所有由中國政府政策推動的未來的排浪式消費領域。我們可以及我們的想象例舉出盡可能多的泛消費領域在未來中國產生出的革命性變革來,它們包括食品飲料(含酒業)、住宅、商業、家用電器、電訊、旅遊,等等,等等。
由2008年金融大海嘯生發出來的中國這個大曆史格局,將使我們看到,一場原本在中國一直在紙上談兵了多少年的內需轉型,將帶來貨真價實的擴大內需的消費升級革命,而這個革命,請不要忘了,是將在具有13億人口之巨的中國大國實現的。我們已經可以想見,隨著中國政府政策向廣大內需大力傾斜,以及隨著全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場由家庭汽車、數字電視普及高清平板電視機、平常百姓購買力等等的反應在各個層麵的排浪式消費實際已經展開,它的影響力將是極為深遠的。
在大曆史條件下帶來並形成的的未來中國排浪式消費革命,又將和即將形成的新一輪中國城市化狂潮相藕合。截至2009年末,中國城鎮人口突破6億,城鎮化水平已達47%。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說,無論是與世界上處於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相比,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城市化率都相對較低。而就是因為相對較低,才具有強大的後勁,才具有強大的爆發力。仍然要強調,這一城市化進程是在一個具有13億人口、9億是農民的巨型國度裏展開的,它最終形成的過程將是世界史上一次中國人口從農村向城鎮遷徙的偉大壯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未來,掃除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障礙——取消戶籍製度也勢在必行。這一障礙的被打破,使中國城鄉分割的二元體製的打破最終不可逆轉。預計到2015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50%;到2030年,這一比率將進一步提高,達到發達國家70-75% 的平均水平。中國城市化巨大的發展空間,必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首先,城市化必將帶動房地產業的發展,而房地產業是一個關聯度很高的行業。從這個角度看,我感覺現在的大中城市的樓價和世界城市的平均樓價相比不是高了,而是太低了,未來中國樓市的價格還將迅速攀升。由於人口眾多和土地稀缺,未來大北京和大上海都市圈(合計超過5億人口)的樓價將高得驚人,超過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城市樓價。中國未來的另一條房產金蛇帶就是廣深珠港澳,延伸到海南海西,像一條金鏈沿海岸線蜿蜒而上,人口集聚將逐步接近2億人。另加上五顆內陸明珠:成都、重慶、武漢、西安、沈陽,分別對周邊地區超過1億人口形成輻射效應。所有這些城市鏈,將是未來20年中國城市經濟版圖,雖然障礙會有很多,但經濟發展大趨勢將通過時間獲得驗證。
本節的重要結論是:高屋建瓴地從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這個大曆史條件下看21世紀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向,中國政府極強的內需擴大政策,不斷發展的中產階級,快速推進的城市化,以及正在撲麵而來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中國內需正在孕育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和大發展機遇,而2009和2010年度將是一個從出口型導向向內需消費時代轉型的起始年。這種轉型擁有兩個方向的巨大跨度:一是覆蓋的消費人口,從城市到農村,消費者的心理認知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二是覆蓋行業,從房地產、汽車、家電到服裝、化妝品、飲料等,林林總總,概莫能外。作為市場投資者,從現在起就考慮不失時機地逢低買入和中國消費轉型革命相關的優質資產投資標的,持股數年,你將無疑是享受這場內需消費革命大紅利的最後贏家。
在戰略轉型中構築中國競爭優勢
中國經濟在2009年完成“保八”任務之後,迎來了“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 。根據200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下的基調,2010年經濟工作的重心是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至此,喊了15年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今是化為實際行動的時候了。如果說,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中央政府采取的超常規刺激計劃有其不可取代的工具性價值的話,那麼在經濟已踏上複蘇軌道的當下乃至未來中國經濟,就不能再以犧牲經濟轉型時機為代價而一味像以往那樣追求次優增長了。
麵對後危機時代業已展開的新一輪全球經濟大博弈,中國並沒有自喜於目前脆弱的暫時性優勢,而從關乎國家產業安全和構築中國在後危機時代經濟競爭優勢的高度,來審時度勢未來的經濟發展路徑。
事實上,發達經濟體不僅度過了2008-2009年經濟最困難時期,而且正在掀起以新能源和低碳技術為先導的新一輪技術革命。一旦到了適當火候,發達國家將結合其依然強大的金融服務優勢以及豐富的新技術產業化經驗,有可能再次引領世界產業變革潮流,重寫世界產業與經濟地圖,在從欠發達國家切割更多實際利益的同時,又能再次確立針對中國的競爭優勢。
在失去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之後,中國未來的製勝之道在哪裏?從國際競爭角度看,就在通過自主創新提升技術能級以及培育自主品牌,進而提高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雖然,現階段通過大規模創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品牌來實現經濟結構整體升級尚不現實,中國要培育和發展自主品牌並將其升級為國際品牌,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有可能受到已經實施全球化戰略的、具有技術創新優勢和品牌優勢的跨國公司的打壓甚至圍剿,但創建全球性品牌不僅是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成功要素,也是鍛造中國經濟新優勢的必經之路。中國舍此別無選擇!
無疑,在全球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前景依然不甚明朗,以及國內製約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相關要素難有根本改觀的情況下,堅持擴大內需為主和穩定外需相結合,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將理所當然地升格為未來中國經濟政策的重要著力點。在世界金融大危機的今天,也是正視中國經濟結構問題、培育新的競爭優勢的難得時機。因此筆者想強調一點,中國經濟既要通過積極擴大內需保增長,更應在結構升級與戰略轉型中提升競爭力。在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一方麵鞏固傳統製造業的既有優勢,大力提升先進製造業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另一方麵更要實現新興戰略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抓住機遇發展現代服務業,力爭以世界級品牌的培育占據價值鏈的高端環節。
作為中國建設工業強國重要支撐的製造業尤其是先進製造業,盡管近年來保持著較好的發展態勢,但由於受到自主創新能力的約束,在全球價值鏈中仍然處於中低端環節,產業升級路徑易遭主導廠商鎖定。因此,中國製造業要擺脫上遊企業的升級鎖定,就必須發揮後發優勢。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定位亦不能局限於國際先進製造業的承接基地,而應深耕核心技術的研發與自主品牌的國際化推廣,確立先進製造業的高增值和高技術發展導向,在積極參與資本與技術要素密集的製成品乃至中間品生產的同時,力爭在若幹重要領域實現自主創新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