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市化從東部開始起步,目前已形成從局部突破到全麵推進的新局麵:
中國城市化東部起步早、中西部潛力大。中國城市化從東部開始起步,經過30年發展,已經達到較高的城市化水平。尤其是以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為代表的各大城市群和大中城市,使東部城市化質量上了一個大台階。與此同時,中國中西部地區城市化的進程遠遠落後於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除了重慶(48.34%)以外,其餘省份(直轄市、自治區)的城市化水平均低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44.94%),城市化水平還低於30%的僅有的兩個省份也在西部(西藏和貴州)。中西部低水平的城市化水平卻蘊含著巨大的增長動能。
表2-1 2007年中國各地區、省市(自治區)城市化率 單位:%
未來,在優化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群的同時,將在中西部一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區域,通過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完善公共服務體係和有序集聚人口,培育和發展一批城市群,促進經濟增長和市場需求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有序推進中西部城鎮化過程,既是創造和擴大內需的過程,也是帶動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
中西部城市化現正麵臨重要的曆史發展機遇。第一,適逢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正處於加速發展期,這是經濟的巨大推動力量,也是中西部發展城市化的曆史機遇期。第二,人口和土地資源豐富。中國中西部地區人口眾多,尤其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基數大,這一群體中大部分人口有著進入城市的強烈意願;中西部廣闊的土地、相對低廉的土地成本為未來的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第三,東部產業轉型升級時期,中西部通過承接產業轉移促進本地城市化。東部地區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問題顯得尤為迫切,需要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正處於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機遇期。作為一個區域經濟板塊,中西部地區對於吸引沿海產業轉移,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東部地區轉型升級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2009年9月23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提出將主推中部的湖南、湖北、江西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發展;國家擴大內需政策把中西部地區作為“主戰場”,4萬億元投資更多地投向這裏;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賦予了重慶、成都“先行先試權”;“兩型社會”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賦予了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破解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探索內生型發展模式的機遇。國家一係列的中西部地區扶持優惠政策的出台,將為推進城市化進程提供十分有利的政策環境。
隨著城市化戰略的實施和城市建設方針的改變,以及戶籍製度的變革和市場化的推進,抑製大城市發展的諸多因素將不複存在,許多中等城市將迅速成長為大城市。到2030年,中國100萬人以上的城市數量將超過100座,50萬人以上的城市數量將超過200座,絕大多數的地區級城市都將躋身於大城市的行列,成為區域經濟的中心。隨著各省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各省區經濟的發展,會逐步改變各省內單一經濟中心的格局,逐步發展起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比如青島、大連、廈門、包頭等城市將成為所在省份或區域的經濟中心。
城鎮化的突進蘊含著未來中國巨大的內需空間。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測,按照目前中國城鎮化的發展趨勢,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6%,城鎮人口將超過9億,城鎮化帶來的城市消費增量足以創造相當於2007年德國市場總規模的新市場,將為擴大中國消費和投資需求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
一是城鎮化可以有效擴大城市消費群體,增加居民消費。據統計,2008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3661元,城關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8869元,地級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0599元,36個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4326元。(注 “中國城鎮化處於快速發展階段 關係全局”,中國新聞網,2010年6月1日。)這表明從鄉村到城市,居民消費明顯增加。
二是城鎮化可以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農村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有助於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對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具有明顯效果。
三是城鎮化可以有力拉動投資需求。城鎮人口的增加,可以帶來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等多方麵投資需求。房地產一直以來被認為對相關產業帶動作用最強也是產業鏈最長的行業之一。不難想象,在農村人口轉為城市人口滿足了住房需求後,必然會有相關的裝修、家具、家電等後續消費。據介紹,房地產會拉動50多個行業,最直接的是鋼鐵、建材、水泥等。
四、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由城鎮化帶來的國內市場擴大,不僅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其產生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成為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條件。
內需的革命因素
從一個中長期因素,我們看到拉動中國內需的革命因素正在生成。現在社會上20到30歲的人占比很高,這個群體差不多現在在中國有2.2億,到2015年差不多達2.5億,進一步上升。這個群體人口占比那麼高(占中國總人口的六分之一,是因為他們的父母輩們在社會當中占比是最高的。他們的父母輩現在差不多是五十歲上下的,是所謂中國的“嬰兒潮”。在中國五六十年代那個時候,“光榮母親”政策下出生的人,這群人在社會當中占比很高,所以他們的子女一定也是占比很高的。二三十歲這個年齡段是最能消費的年齡。如果這個群體還年輕一點的話,他們可能不需要結婚,還在上學也不需要買車。他們如果到了35歲以上可能有自己孩子了,需要儲蓄,也不敢拚命消費。但就是二三十歲這個年齡段的人口群,他們是成家立業的年齡階段,他們的婚慶要請客,要花錢在旅遊結婚上,要拍婚紗照等等,所有這些都要進行消費。和同輩人進行攀比的結果,他們買消費耐用品,買房和買車,所有這些所謂的配套消費一樣都不能少。
平均來看,一個結婚夫婦的配套消費要用5到7萬塊錢不等,相當於他們三年的收入,這在國外是不可想象的。而按社會收入計算,這個年齡群體的收入不是很高,那他們又怎麼消費得起?回答是,老一輩財富對下一代的轉移,尤其是現在的這個“下一代”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就是當年中國“嬰兒潮”的大一代。他們儲蓄了一輩子,就為兩件事,一個就是自己養老,二為孩子成家立業。而在孩子成家立業這個花錢當口上,他們是絕對不會吝嗇的。於是,我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6個人買一樣東西,小夫妻兩個還有父母,加上嶽父母,六個人買一個房子,六個人買一個車。在當今這個世界上,是否沒有什麼東西是中國人買不起的?!於是,你將看到,中國正在或將出現一個高儲蓄者的收入階層的畢生儲蓄的一部分正在向高消費階層轉移的漫長過程。即便年輕一代的社會收入增長速度不很快,這種收入從能存錢的大一族,向能花錢的一族轉移,或者向“啃老族”這一族人轉移,這將帶來未來幾十年中國排浪式內需消費的高潮。
不僅於此,我們對未來農村人口的發展趨勢也非常地看好。按照傳統看法,我們隻知道農村的收入跟城鎮的鄉鎮有很大差距。這是事實,由於收入的差距,農村消費隻是城市的三分之一,農村的收入水平差不多落後城市十年,現在農村的平均收入相當於城市1999年收入的水平。未來,農村消費發展的方向階段,我們大致可以從過去二三十年城市發展的軌跡中略見一斑:城市人先是買彩電、洗衣機、冰箱、空調,最後手機、電腦,然後汽車。其實,農村彩電的普及率早已很高,但空調和冰箱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然更不用談電腦和汽車了。但我們卻相信,將來農村發展的速度有可能會快於城市,因為農村的基礎設施的條件已完全和以往不一樣了。現在農村手機的信號可能比十年前城市的都要強。隻要農村人口收入有一個比較持續的增長,而其它方麵的社會保障也有明顯改善,那麼,我們相信農村消費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就在過去的一些年裏,農村的社會保障方麵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民幾千年的農業稅免了,農民的孩子上學學費免了,連書本費、學雜費也免了,有些農民還得到了低保和社保的覆蓋,這些都是中國農村新的發展現象。在農保保障大大增加,農村收入差距又跟城市快速拉近的情況下,未來農村的消費肯定將大大增長起來。
中國內需增長因素有一些是主動,有一些則是被動的。被動因素就是由全球金融危機促發的,使得中國出口行業業績明顯下降,許多農民工失業回到原來的家鄉。短期來看是一件壞事,但現在再來看,它可能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激發了中國內陸地區的經濟增長,也激發了農村的消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被動因素。而主動因素就是,金融危機後政府用4萬億資金來拉動經濟複蘇,其中相當一部分被用來建設農村的基礎設施。原來認為農民不需要買洗衣機,因為他們連自來水都沒有;農民不需要買電冰箱,因為他們連電還沒有;農民不用買電腦,因為他們沒有英特網;農民不用買車,因為他們沒有路。但因為政府大規模的投資基建拉動,所有這一切在金融大危機後的短短兩三年裏,現在什麼都有了。
這些基礎設施的改善不禁使我們想到過去在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政府用一些積極政策來搞基礎設施建設,結果推動了中國的投資,私人部門的投資和出口行業的發展。2008年底開始的中國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使得中國未來的消費增長出現一個革命性的飛躍,因為它確實是為中國內需消費,特別是尚處在落後狀態的廣大農村的起飛創造了條件。
許多農民工在金融危機後回到自己的家鄉。據政府統計,他們當中有絕大部分人都已經找到了工作,而且差不多有一半左右是在當地。他們在當地家鄉找到了工作,沒有再回到沿海城市。但他們這些人可不是一般的農民,他們是在城市裏麵生活了多年的侵染了城市風的農民。親眼目睹,甚至親身經曆過城市生活的農民,在回到了農村之後,一旦有了收入,他們將按照自己以往在城市所見所聞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相應的在城市裏麵看到過的生活用品,他們也會在農村自己的生活裏逐漸購置。
如上所述,過去二三年農村經曆了大張旗鼓的基礎設施投資,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提高,自來水有了,電有了,路有了,甚至因特網也通了。相應這些耐用消費品、電信產品、交通工具的購置也將受到基礎設施提高的支持。而從城市回農村的農民按照城市化的消費習慣,將引發農村消費的一場新的革命。
新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
消費主義是指人們一種毫無顧忌、毫無節製的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並把消費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消費主義表現在對物質產品毫無必要的更新換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種能源和資源,隨意拋棄仍然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采用難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消費主義實質是拜物主義,通過對物的消費和占有體現他們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優越感。消費主義是人類社會科學技術極為先進生產高度發達的結果,同時,消費主義又是現代化社會科學技術更為先進和生產水平更為發展提高的根本性的推動力量。
在中國,消費主義文化是西方的泊來品。其實,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複製了西方,消費主義開始在中國的走俏也不例外。消費觀念在各種傳播媒介推波助瀾的作用下,衝擊著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生活準則,也在客觀上對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追求高消費、超前消費等觀念的形成起著促進作用。不少人認為消費行為是身份的象征,他們視勤儉為寒酸,視浪費為慷慨,視奢侈為高雅。追求時髦。超前消費。先花未來的錢的消費時尚已經超越艱苦樸素的傳統美德而居於首位。正處於自我需求不斷擴張發展時期的國人希望通過消費上的新潮、時尚、前衛來顯示自己的人生精彩和活力,以新異的消費形象向社會展示自身成長的成熟。
有調查顯示,2009年全國大學生年平均消費額為2萬元,這遠遠高出中國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當前某些高校流行“一月五百貧困戶,千兒八百才夠用,兩三千元能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戶”的順口溜,表現了他們的高消費潮流;他們以擁有“三大件”:手機。電腦。MP3或MP4為時尚;以上網、飆歌、購物為娛樂活動的時尚;以慶祝的項目和理由越來越多為時尚; 以寒暑假和黃金周外出旅遊為時尚;以發電子郵件、短消息、上網聊天為交往聯絡感情的時尚方式。
本節用比較的方法,旨在研究和分析正在悄然到來的消費主義文化在中國的興起,而過去十年的變化預示著中國經濟未來的方向。
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時空大躍遷。有人用時空躍遷來形容當下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遷,從中我們可預見到未來中國的消費趨勢。
2000年,諾基亞8250成為中國人手中的第一款彩屏手機,天涯社區中日後挑起大梁的關天茶舍也在這一年成立。10年後,iPhone以觸摸屏的劃時代科技受到熱捧,地鐵裏隨處可見拿著iPad讀書的年輕人,商務精英的手中都是黑莓和HTC,微博早已取代了紅極一時的關天茶舍,甚至把模仿Facebook的開心網和老大哥博客也拍死在了沙灘上。
2000年,北京修建了第3條環城公路:三環路,但自行車依然是人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10年之後,北京的汽車保有量突破470萬大關,接近東京和倫敦等世界超級大都市水平,汽車時代的突然降臨讓人們備嚐“首堵”的滋味。
2000年,皮爾?卡丹在北京飯店首次麵對公眾舉辦服裝表演,人們用新奇而又敬畏的目光注視著大師的經典作品。10年之後,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來自中國的業績支撐了國際奢侈品業的半壁江山,於是,國際時裝大師喬治?阿瑪尼親臨上海,主持了上海外灘3號阿瑪尼中國旗艦店的開業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