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起飛:中國經濟為什麼能04(1 / 3)

第三章 新經濟時代

麵對2008年世界金融大危機的後危機時期,世界各國都把爭奪經濟、科技製高點作為戰略重點,把科技創新投資作為最重要的戰略投資,力圖從金融危機中快速複蘇並在未來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這預示著全球科技將進入新一輪的密集創新時代,新興產業將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及時將相關產業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而2010年是中國調結構、推動新興戰略產業發展的元年,其對未來中國經濟的深遠影響不可估量。

在危機中審時度勢

發展中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大量的曆史經驗給了我們很多重要啟示。在過去150多年時間裏,有兩次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的世界經濟危機。一次發生在19世紀中葉,即1857年波及全球的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一個重要機遇就是引發了電氣革命,也就是由內燃機和電動機逐步取代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發明成果之一的蒸汽機,催生出電力與電器、汽車、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同時也大幅提升了機械、冶金等產業的發展水平。這次危機過後,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另一次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也就是1929年到1933年,被普遍認為是20世紀最為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引發了電子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電氣時代進入電子時代。危機過後,電子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帶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崛起,從而推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世界產業結構也因此發生了重大變化,進而催生並促使經濟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新時代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回顧過去150多年來世界範圍的經濟社會發展曆程,我們發現,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提供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複平衡並提升到更高水平。換句話說,就是大量的曆史經驗在不斷地提醒我們,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麵占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率先複蘇並走向繁榮。

我們再回頭看當今現實。從已掌握的情況看,世界許多國家都正在進行搶占科技製高點的競賽。舉例來說,一是美國提出將研發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這一曆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基礎科學、幹細胞研究和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最近又提出其科技主攻方向,包括節能環保和“智慧地球”等。二是歐盟宣布2013年以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三是英國要從高新科技特別是生物製藥等方麵加強產業競爭優勢。四是日本重點開發能源和環境技術。五是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與核能技術。

在中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高層全麵分析、準確判斷、果斷決策、從容應對,帶領全民共克時艱,努力化解2008年大危機為機遇,不僅有效遏止了經濟增長明顯下滑態勢,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而且在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動技術改造,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超前部署、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2008年世界金融大危機的現狀看,經濟運行中的最大困難,一方麵是外部需求急劇減少,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也很難恢複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過去比較倚重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勢必出現明顯乏力的局麵,而一部分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也就會愈加突出。另一方麵,中國又有相當一部分產業沒有掌握核心和關鍵技術,缺乏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麵對這種情況,中國高層重視發展具有市場需求前景,具備資源消耗低、帶動係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突破核心和關鍵技術,使中國經濟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實現更長時期內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

2009年,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的衝擊,相繼推出“4萬億投資規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為改造提升國內產業基礎,擴大內需市場規模,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與此同時,國家開始著手製定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國務院連續召開三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座談會,聽取各界意見。4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科研院所教授,企業和行業協會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溫家寶總理和與會者,就有關產業的戰略方向、技術路線、發展布局、科研攻關和政策支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會議強調確定新興戰略性產業直接關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就會貽誤時機。因此要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來選擇和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著眼於提高國家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著眼於引發技術和產業變革。為此,必須做好戰略決策儲備、科技創新儲備、領軍人才儲備、產業化儲備。

2009年11月3日,溫家寶總理向首都科技界發表了《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首次將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通信七大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溫總理在講話中指出: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引發了電氣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和電動機逐步取代蒸汽機,創造了電力與電器、汽車、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同時大幅提升了機械、冶金等產業的發展水平,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20世紀最為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引發了電子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電氣時代進入電子時代。電子產業迅猛發展帶動了一批高技術產業崛起,推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世界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新時代逐步到來,有別於以往工業革命的新型人類文明形態正在形成過程中。

2010年9月8日,中國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中國計劃用20年時間,使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以重大技術突破和市場需求為基礎,對國家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具有技術密集、資本密集、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征。針對中國現階段產業基礎和技術水平,中國將在七大領域,重點培育扶持具有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七大產業分別是: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和新能源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