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起飛:中國經濟為什麼能04(2 / 3)

目前已經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節能環保產業,包括工業節能、建築節能、汙水處理、大氣汙染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重點開發推廣高效節能技術裝備及產品,實現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突破,帶動能效整體水平的提高。加快資源循環利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示範,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再製造產業化水平。示範推廣先進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提升汙染防治水平。推進市場化節能環保服務體係建設。加快建立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體係,積極推進煤炭清潔利用、海水綜合利用。

2、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包括下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雲計算、三網融合、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和高端軟件等。加快建設寬帶、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和智能終端的研發及產業化,加快推進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雲計算的研發和示範應用。著力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軟件、高端服務器等核心基礎產業。提升軟件服務、網絡增值服務等信息服務能力,加快重要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大力發展數字虛擬等技術,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3、生物產業,包括生物醫藥和生物農業等。大力發展用於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等創新藥物大品種,提升生物醫藥產業水平。加快先進醫療設備、醫用材料等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促進規模化發展。著力培育生物育種產業,積極推廣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促進生物農業加快發展。推進生物製造關鍵技術開發、示範與應用。加快海洋生物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4、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包括高速鐵路、大型飛機、導航衛星、海洋工程設備等。重點發展以幹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為主的航空裝備,做大做強航空產業。積極推進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衛星及其應用產業發展。依托客運專線和城市軌道交通等重點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麵向海洋資源開發,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強化基礎配套能力,積極發展以數字化、柔性化及係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智能製造裝備。

5、新能源產業,包括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的發現和應用。積極研發新一代核能技術和先進反應堆,發展核能產業。加快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推廣應用,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提高風電技術裝備水平,有序推進風電規模化發展,加快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智能電網及運行體係建設。因地製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

6、新材料產業。大力發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種玻璃、功能陶瓷、半導體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積極發展高品質特殊鋼、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進結構材料。提升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發展水平。開展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

7、新能源汽車產業,包括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著力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子控製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同時,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相關前沿技術研發,大力推進高能效、低排放節能汽車發展。

從新興產業所處發展階段和推進的層次來看,預計到2020年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

根據《決定》確定的目標,到2015年,這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年產值,將達到全國GDP的8%左右(4萬億元以上)。到2020年爭取達到15%左右(10萬億元以上),並在吸納、帶動就業能力顯著提高。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局部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企業和一批創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業;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對於中國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增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參與全球範圍內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革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10萬億發展新興產業引發的迷思

2010年12月5日,媒體報道稱,未來五年,中國政府將出資10萬億元人民幣或1.5萬億美元,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這在中國市場引起軒然大波。一位參與“十二五規劃”起草的人士透露,該規劃大約要到2011年“兩會”之前正式定稿公布。市場傳言的10萬億元投資規模還不明確是否最終會寫入產業發展規劃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戰略新興產業的支持將不是簡單的政府投資支持,而是包含一攬子政策框架。

“這個匡算類似於政府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4萬億’計劃。”前述參與規劃起草的人士解釋。

所謂4萬億計劃,真正由中央政府投資的規模和比例,隻有1.18萬億元,不足30%。其餘都是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的參與,包括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此次戰略新興產業的資金匡算,也是按照這種模式——“中央政府投資規模會有多少,帶動多少社會資金”,做一個匡算。

實際上,對於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目前牽頭製定規劃的發改委已經提出了一個“三步走”目標:第一階段,到2015年,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左右;第二階段,到2020年,比重達到15%左右;第三階段,到2030年,戰略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對於中央投資資金支持的具體方式,會是一種政策和資金投資方式組合,而不是簡單的政府資金投資。

一是由發改委主管的,有一個支持基金,如果企業在科技上有突破,進行大規模生產,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提出申請,國家進行投入。這筆基金的規模會放大。

二是由工信部主管的,有一個企業技術改造基金,企業在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增加或改造設備,可以向這裏提出申請,支持技術改造。這種基金的規模也會擴大。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由發改委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部委主要參與其中。大致上,目前該規劃由發改委牽頭,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主參與,尤其是負責高新技術產業化領域。其中,科技部主要負責對重大技術、關鍵設備研發的支持,以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示範領域的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則涉及戰略新興產業的生產、製造、應用、技術標準等領域。財政部主要涉及具體的資金支持、補貼領域,比如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金太陽示範工程”的支持等。商務部會參與戰略新興產業領域的引資,以及推動中國相關產業產品的出口、推廣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則參與一些領域的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