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戰略新興產業的具體支持政策上,可以對支持政策進行歸類:
第一,稅收支持政策。比如,對戰略新興產業相關企業,施行稅收減免政策,在享受“三免三減半”政策(符合條件企業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之後,有望繼續減征企業所得稅。目前中國普通企業所得稅率是25%,高新技術企業稅率是15%,繼續減半之後,有望實施7.5%的低稅率。此外,稅收政策還包括,研發費用的1.5倍所得稅抵扣,即如果企業投入研發費用1000萬元,所得稅抵扣或少繳納1500萬元。
第二,消費端補貼。包括新能源企業消費的客戶端補貼、太陽能發電使用方的客戶端補貼,以及企業采購戰略新興產業相關產品,對應的增值稅部分抵扣等。
第三,政府采購類支持政策。比如今後政府對公共企業、路燈等類似產品的采購,優先采購戰略新興產業類產品。
第四,國家對企業研發的支持。過去中國的國家級工程實驗室,都是設立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今後有望在企業也設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國家也會有一些大型科研項目放到這裏,有相關的配套資金支持。
第五,吸引人才政策。包括目前組織實施的“千人計劃”等,吸引人才的主體可以是企業,由政府提供相應的人才支持。
在中央和地方全力推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已經關注到一個傾向,就是警惕一哄而上、產生過度投資。例如,在太陽能、風能設備領域,風電設備、多晶矽等,工信部和發改委就已經在潛在過剩問題上提出了警告。
從各地方政府陸續發布的“十二五”規劃,幾乎都將戰略新興產業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廣東、浙江、江蘇等省份都提出了明確的發展計劃,江西、四川等中西部省區也著力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大發展。
此外,大型商業銀行也成立了戰略新興產業專門的研究跟蹤小組,在產業轉型的同時,進行自身信貸投放的轉型。這也放大了該領域的資金供給。
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全國拚圖
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在如此重大的產業變局下,哪些地區將從中獲益。
2010年10月8日,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將從財稅金融等方麵出台一攬子政策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要力爭達到8%左右。至此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式走上了大力發展之路。之後,甚至曾傳出未來5年將出資10萬億元人民幣規模的投資,並引起了軒然大波。盡管就此國家發改委進行了辟謠,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及未來發展空間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盡管名錄尚未公布,但實際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項目早在全國展開。根據平安證券研究所的研究顯示,全國31個省市中,除雲南、西藏和寧夏3 地暫時沒有發現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動向,其餘28個省市均已在其可以涉足的新興產業進行了大規模的項目投資。然而由於各地資源環境及產業結構的不同,投資的重點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從整體分布來看,東部省份在新興產業發展中已經領先一步,各個產業的項目投資總額遠高於中西部地區,投資額度較大的項目也絕大部分集中在東部,並且東部省份也出現了多個地級市同時發展某產業,形成了同一產業的集聚發展。從產業覆蓋率方麵也可以看出,江蘇、浙江和廣東3個東部省份已經完成了對7大產業的全覆蓋,吉林、遼寧、北京、天津和福建5個東部省市完成了6個產業的覆蓋。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中共中央對“十二五”規劃的建議稿中被調整至戰略性新興產業首位,未來發展空間和政策扶持力度值得期待。目前已完成近800億元的項目投資,東部地區占據明顯的先導地位,以北京、上海、廣東和江蘇等為代表的東部最發達地區通過一係列推動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劃及較密集的項目建設,在該產業發展中處於明顯的領先位置。
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尚處於以封裝、LED照明產品為主的較低層次,而且在資金來源方麵很少源自內資,主要來源於台資和外資,在自主性方麵較差。全國共有12個省市涉足半導體照明領域,但是僅有河南、湖南和江西3省的投資以內資為主導,其餘9省市均通過招商引資等傳統途徑引進台資和外資企業。
新能源產業投資規模巨大,設備製造發展快於新能源應用本身。由地圖可知,發展新能源及相關設備的省份高達25個,是7個新興產業中涉及省份最多的,其規劃投資總額更是高達4391億元。在包含具體投融資規模等信息的發展項目中,13個風電及風電設備製造項目共獲得了近1193億元的投資,22個光伏太陽能項目約投資1400億元,4個核電及核電裝備製造項目的投資近1593億元,包含沼氣等生物質能源發展項目在內的7個其他新能源項目投資近204 億元。
目前對生物和醫藥產業的發展投入較大的省份,多數具備較好的相關產業基礎。從2009年藥物生產規模來看,化學藥生產大省包括河北、山東、浙江、內蒙古等。生物產業項目較為密集的省市則集中在北京、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湖北等地。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主要是由央企和地方國企主導,目前吉林、陝西、山東、四川、重慶、江西、浙江和廣東等省市在航空設備方麵取得了較大進展;吉林、河北、北京、河南、四川、福建和浙江等省市均在軌道交通裝備方麵進行了較大額的投入;而海洋工程裝備則在遼寧、山東和廣東三個沿海省份率先獲得發展。
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集中於東部地區的廣東、吉林、江蘇和遼寧等省,主要靠地方政府推動。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產業集聚,例如廣東梅州市打造的全省最大的稀土產業園、吉林市建設的國家碳纖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遼寧遼陽市的“國家芳烴及精細化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基礎是現有汽車製造基地,故而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業的多為傳統汽車工業基礎較好的省份,包括吉林、湖北、山東、天津、江蘇、遼寧、陝西和浙江等8個省市。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尚處起步階段,僅有200多億元的投資進入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