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起飛:中國經濟為什麼能09(1 / 3)

第八章 第二次起飛:迎接內外部治理的挑戰

本書是因應“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問題的一次研究,它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21世紀中國經濟進行了中長期預測。在對中國國情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作出詳盡研探的基礎上,我們概括出本課題一些主要基本結論,並就中國如何迎接未來第二次起飛,提出一些反思。

本書的一些重要結論

本書是因應“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問題的一次研究,它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21世紀中國經濟進行了中長期預測。在對中國國情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作出詳盡研探的基礎上,我們概括出本課題一些主要基本結論,它們是:

基本結論之一: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後發優勢”,可以利用引進和改進發達國家的的科技成果,縮短趕超世界強國時間,節省大量費用,從而提高後發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中國又是一個大國,具有“大國優勢”。中國資本存量可觀,這是21世紀中國經濟得以長期持續高速發展的的最重要物質基礎,而較高的投資率又具有較強的動員資源能力。

基本結論之二:未來一二十年,充分可利用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在產業、職業、地域間的有序流動和轉移,將伴隨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而有可能拉動中國巨大的內需市場。這一內需大市場由於製度創新、新農村運動、城市化、新消費群、新增長點、新主導產業群等因素,而可能使中國經濟存在著無限增長的可能性。

基本結論之三:未來一二十年,中國的總體實力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的是政府大力促使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努力,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內涵和質量都將前所未有地得到大幅提高。隨著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的科技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預期將會有實質性的改善

基本結論之四:未來一二十年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將在渾濁騷擾中推進,中國社會內部深刻的變革也將呈現出多重危機和困境,特別是中國現代化在總體加強社會穩定的同時,必然帶來各方麵利益關係的調整,它所形成的穩定與不穩定互相消長拉鋸局麵將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阻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21世紀頭2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排除台海戰爭和其它不可預測的國際爭端發生的種種可能性,中國經濟發展更將始終麵臨著世界強國特別是頭號大國——美國的劇烈競爭和嚴峻挑戰。

基本結論之五:未來,中國經濟能否克服重重發展障礙,實現中華民族振興,關鍵在於今後幾十年中能否保持一個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爭取一個長期和平的國際環境,避免一係列重大決策失誤,選擇可持續發展戰略,比較成功和順利地實現經濟起飛。嚴峻的現實迫使中國必須謹慎地選擇社會變革與發展方式,漸進改革,以穩健改革促進長治久安,在長期穩定中求得持續發展,逐步地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除此之外,中國別無選擇。

第二次起飛成功關鍵

中國經濟第二次起飛得以成功的關鍵,在於生產力推進因素的創新,擴大國內外市場,抓好主導產業,發展相關支柱產業,改革國營大中型企業,轉變政府職能。至為關鍵的是,中國未來的大國領先地位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能否在世界新一輪知識與信息經濟浪潮中搶占先機,在高新科技和高精產業競爭中後來居上,爭創優勢;取決於關鍵產業人才的培養;取決於科學研發的投資水平;取決於經濟持續增長各領域的持續不斷創新。

中國第二次起飛,應從戰略高度認識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引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全局性、成長性、導向性等顯著特征,是關係產業升級和國民經濟未來發展趨向的產業。一般而言,產業升級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產業內的升級,主要是提升產業技術和工藝水平,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一種是產業間的升級,就是沿著產業鏈向附加值高的產業延伸,現在講的產業升級主要是指製造業向現代服務業的延伸;一種是建立在重大科技創新基礎上的產業升級,就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屬於產業升級的最高形式。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一是可以搶占技術和經濟發展的製高點,提高國際競爭力。二是可以突破製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三是可以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可以推動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中國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方向。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應放在技術創新和推進產業化這兩個方麵。但在產業化過程中會有很多不確定性,如技術的不確定性、需求的不確定性、市場的不確定性等。這使得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充滿了風險。因此,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更加細致和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如製定準確的技術發展路線和產業目錄、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鼓勵和帶動民間資本進入等。

在硬約束下尋覓非傳統現代化模式

中國經濟第二次起飛發展戰略目標並沒有一個現成仿效模式。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明談到:“絕對有必要‘擺脫’照抄今天西方現代技術和一個世界前西方老技術的錯誤困境。”(注鄧英淘,《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中信出版社,1999年。)在目標實施中,中國能否成為沿用經典發展方式實現高度現代化的一個新的例外?所謂經典發展方式就是,耗用大量不可再生的資源為基礎,以大批量生產的存量型技術為手段,千方百計地增加國內生產總值來實現國家的富裕和繁榮。這一經典發展方式曾在20世紀很長一個時期裏被視為普遍適用的法則。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裏,多數不發達國家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實行著這一模式,他們片麵追求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希望以此早日實現工業化,因為在他們前麵的成功者無一例外走的都是這樣一條路。他們當中很少有人能正視這種發展方式所帶來的嚴重隱患。然而20世紀60年代發展中國家普遍采取的這一經典發展方式帶來了令人傷心的結果: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國家內部貧富懸殊在加深。這就指出了,經典發展方式及其變種——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道路,其內在邏輯使之無法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所普遍效尤,因為在這種方式下少數幾個碩果僅存的成功者(例如,亞洲“四小龍”)是以該方式下大多數不成功者的存在為前提的。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的第二次起飛要麵臨的困難正如羅賓.卡拉格撰寫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不再有了”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樣,其原因在於全球經濟業已發生了深刻變化:供出口的初級產品為人工合成製品取代,世界市場產能大量過剩,處於飽和狀態,以致新參與者已經沒有多少插足的餘地。在中國,不僅經典發展方式及其變種能夠成功的初始條件在當今乃至未來不複存在,更為嚴重的是,中國經濟第二次起飛的發展戰略目標的實施是在龐大人口和稀少生態資源的嚴格限製下進行的。雖然我們有理由認為21世紀技術和工藝進步可望改變這種限製程度、範圍和形式,但這些進步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種限製,中國將長期麵臨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嚴峻考驗。改革開放從另一方麵使中國在還沒有進入到一個較為成熟的起飛階段就已經明顯感受到了發達國家“消費示範”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來自中國與發達國家已有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當我們把中國經濟第二次起飛進程放在21世紀一個更長的視野中進行判斷時,中國應當充分估計到這種西方“消費示範”可能對中國經濟發展構成的巨大壓力。事實上,起迄於21世紀初的中國經濟第二次起飛,是在中國物質限製和西方“消費示範”的雙重壓力下推進的,中國麵臨的抉擇就分外艱難。中國在長期經濟高速增長期間,其人口在未來20年內將躍上15億(人口總數大大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總和),而中國現有的短缺的資源與資金又不足以支撐這種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生產體係。為了改變落後麵貌,21世紀中國的發展戰略必須獨辟蹊徑,在資源的硬約束下,從現有的發展起點出發,置身於激烈的國際性經濟競爭中,尋求一種長期的非傳統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即采取節約型的資源戰略,合理開發資源,充分利用資源。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係的內容包括:(注胡鞍鋼:《生存與發展》,香港:科華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建立以節地、節水為中心的集約化農業生產體係,包括發展多熟製種植,提倡立體多層次農業,采取先進的灌溉製度與灌溉技術和科學的施肥製度等節時、節地、節水、節能,高效低耗的集約化農業。

——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節約型工業生產體係,包括采取技術改造、技術革新,加強資源的綜合勘探、綜合開發與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回收率與降低能耗物耗;開展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發展規模經營,杜絕重複低水平建設等節能、節材、節水、節省資金、重效益、重品種、重質量的節約型工業體係。

——建立以節省運力為中心的節約型綜合運輸體係,包括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建立以鐵路為骨幹,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等有機結合,聯運聯營的綜合運輸網絡;發揮水運(海運與內陸河運)的運量大、耗能低的優勢;發展油氣、煤的運輸管道;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城市交通;有條件地實行人、車分流;合理布局工業,發展大集裝箱運輸,提倡運輸社會化,減少回空率等節能、節時,重視效益的綜合運輸體係。

——建立以適度消費、勤儉節約為特征的生活服務體係。我們主張與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增長速度相適應的消費水平與生活方式,反對超越社會生產力水平的“超前”消費、高消費、盲目攀比。降低食物消費水平;發展化纖、混紡棉布,減輕耕地壓力;降低能源消費;提倡公寓式住宅與發展公園、公共娛樂場所;發展城市集中供熱、供氣;降低用水消費,采用節水型生產體係和生活體係;發展以自行車、公共電汽車和地鐵為主的居民交通運載工具;在衣食住行方麵提倡勤儉節約,有條件地提高享樂水平。

這種非傳統的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實行低度消耗資源的生產體係;適度消費的生活體係;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保證社會效益與社會公平分配;不斷創新,充分吸收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建立與世界市場的緊密聯係,使貿易與非貿易的國際經濟體係更加開放;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防止汙染,保護生態平衡。該發展模式的資源消耗和生活消費特點是,在21世紀上半葉,人均各類主要資源消費水平大體保持目前的水平或略有提高,並在上述消費數量的約束下調整結構,提高質量。在積累與消費水平的長期選擇上,保持較高的積累與適度的消費。

麵對中國人口不斷增長的現實與未來,21世紀上半葉,中國經濟第二次起飛的發展戰略應當是“保證生存與持續發展”並存,即在進程推進中保證整個民族的生存條件和生存空間,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人賴以滿足其需要的生存基礎與發展能力構成破壞和障礙。它的含義是:以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為目的,包括吃、穿、燒、住、行等基本生存權利;以迅速發展經濟,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為手段,加快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的調整,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走集約化經營的發展道路;以爭取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與可以保證人民生存和維持發展的資源、生態環境基礎之間長期的平衡和互相適應為條件,把滿足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目標結合起來,實現自然、經濟、社會的全麵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