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民主和法製是這一曆史進程中保持和創造穩定社會政治環境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國政府作為領導核心的內聚力和吸引力的必要條件。健全各種民主製度,包括黨內民主集中製,廢除國家領導人終身製度,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製,新聞監督製度等。由於經濟起飛階段中各類矛盾衝突主要來自社會各利益集團,這些集團必須有反映意見和要求的手段和通道,以便在政府進行重大決策時統籌兼顧地考慮到他們的利益。政府通過民主的手段,對話協商的方式,協調社會各利益集團的矛盾和利益,適當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利益衝突,從而將利益衝突有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各類成本降低到最小。
要逐步健全法製,把各種行為都嚴格地納入法製的軌道。改革國家領導製度和組織製度,從製度上保證國家穩定性,保證政策連續性。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製改革,保持國家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特別是政府的作用機製和作用方式必須率先改革,並不斷創新和發展,從根本上消除自身腐敗現象,增強自身淨化能力。一個不能醫治無能、根治腐敗的政府不僅將毀掉這個政府自身,而且也將毀掉整個社會,改革事業也將可能功虧一簣。
崛起中國應有接納世界的胸懷
21世紀中國經濟第二次起飛不能無視世界輿論。世界在中國崛起中最想要了解的是中國的意識,中國將計劃采用哪些價值觀,相應的會采取哪些政策來發揮這種世界領導者的重要作用。當然,所有這些意味著中國在決策過程中,在同世界其它國家的關係中具有更大的責任。意識到自己的角色,並因此意識到政治決策的責任,這是中國要想在未來持續今天這種史無前例的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顧問、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美國政策教授茲比格紐提出,除了中國周邊各國正以警惕的目光注視著中國的崛起之外,中國經濟外交勢力的擴張是否與美國的全球利益發生衝突,已成為當今世界唯一霸主——美國的擔心。(注趙憶寧,“中國崛起”是否和平”,《21世紀經濟報導》,2004年10月9日。)
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組織2005年國際會議議題從多個視角思考中國的崛起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即:第一,中國是否真的和平崛起?第二,中國崛起的障礙和危險;第三,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否有可持續性?第四,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第五,中國崛起對美國的挑戰。卡內基總裁傑西卡?馬秀絲(Jessica Mathews)在該次會議的開幕式上指出:“‘和平崛起’是抓住中國發展現實的一個總結性術語,代表著美國政策麵臨的挑戰。中國在所有國際事務領域,尤其在亞洲,正在並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自視為具有影響力的、合作型的、自信的大國,而不是閉關鎖國的並富有侵略性的國家。同時,中國崛起也麵臨著嚴重的國內挑戰,治理惡化、社會不穩定、經濟轉型尚未完成和環境惡化等困擾著中國。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在會議主題上使用‘問號’的原因之所在。”(注,(注趙憶寧,“中國崛起”是否和平”,《21世紀經濟報導》,2004年10月9日。)
傑西卡?馬秀絲進一步指出,我們要探究的是,未來25年,中國能否成為領先國家?中國能否實現經濟的市場化轉型?中國的貿易是否會保持持續的增長,成為世界貿易第一大國?中國能否克服國內問題,確保其可持續增長?中國的國內政治是如何影響其總體崛起的?中國如何利用其增進的經濟和外交實力來影響美國利益的?美國會因此擔心失去自己的霸權地位嗎?如何對中國的經濟和安全做出最佳反應,等等,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當前中國崛起麵臨的核心問題,是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關心的重中之重。
中國應有接納世界的胸懷,包括他們的疑慮,尤其是要考慮歐美方麵的意見,因為中國和平崛起在21世紀相當長的時間將直麵棘手的“美國因素”和“歐洲因素”。
成熟的中國應該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限度,因為一個國家一旦自認為成功了,往往麵臨著對國家自我膨脹的誘惑,可能虛驕之氣徒漲,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毋庸置疑,一個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如何,這是國家形象的客觀基礎。但同樣毋庸置疑的是,有時候,外部對國家形象的印象並不一定與這一客觀基礎完全符合。中國的經曆便說明了這一點。
中國要真正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就必須在全世界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良好的國際形象,有利於增強人民的信心和愛國主義感情,有利於鞏固國家政權和社會製度的價值基礎,有利於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交流等。
根據以往情況,由於種種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中國在外部世界的形象推介和形象宣傳工作是比較薄弱的。中國的國家形象戰略,應成為中國的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的部分。中國新國際戰略的中心目標應該是:為中國現代化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中國的安全和國家利益;推進世界的和平、發展與進步事業。
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需要更深入、更細致、更易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要針對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不同文明、文化、民族特點,采取不同的策略。“無論製定國內還是國際政策,都要考慮國際影響和外部世界所能理解的程度,給世界一個愛好和平與自由、講信義、負責任、民主人道、仁愛寬厚的形象。”
在中國的對外交往中,需要更有效、更全麵、更係統地借助文化這一載體。這需要在今後的對外交往中,官方和民間,都需要加以有效利用。這也需要開展“文化外交”、“民間外交”、“慶典外交”等多種形式,開拓塑造中國形象的多樣平台和渠道。理性地對待國際輿論,尤其是批評性輿論。張之洞講“國有諍鄰“的道理,值得國人三思,對待外國輿論要有大國胸襟。人總是傾向於喜歡聽順耳之音,卻不愛聽逆耳之言。國家也一樣。一個國家要了解世界,就不能光憑自己的好惡去取舍外界的信息,不能以為說好話的就是國際友人,批評的就是仇敵或者是別有用心。
總體來看,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不是五年、十年能夠解決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個長期的、係統的戰略。
尾聲
可以想見,21世紀中國經濟第二次起飛進程,將以實現“中國世紀”作為最激動人心的主旋律,從而將這一起飛推向高潮。在21世紀裏“中國世紀”的最終實現,不隻是為了了卻唐盛強漢時代中國作為世界中心而後日益邊緣化的悲壯情懷,它更將是直接關係到21世紀中國的出路,是在國際社會中積弱了整整一個多世紀的中國的重新崛起。
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於近期推出12集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可謂恰逢其時。對於眾多國人來說,這部紀錄片無疑稱得上是一次“曆史教學片”,是對公元1500年以來世界9個主要大國發展史的一次集體學習。實際上,早在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曾集體學習“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史。”
用電視畫麵展現曾經的大國興衰,顯然沒有浩瀚的曆史典籍來得深刻。但是,電視能以光和影的三原色轉變形象地將曆史上曾經的輝煌、榮譽、血戰前行和繁華散盡形象地在大眾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將曆史反思從精英的書齋挪移到草根大眾思考的有益嚐試。央視將9個大國的500年興衰史用12集的短短篇幅濃縮,絕非大眾娛樂的電視劇快餐,而是品讀曆史的鏡鑒和對中國未來的深深思索。
在過去的500年間,中國所謂的盛世已經持續至清康乾時代,期間還包括明初鄭和浩大船隊的遠洋。但這隻不過是古老的“中華龍”慣性繁華的回光返照。而從14世紀開始的300年間,歐洲文興複興擊碎了中世紀宗教的神學桎梏,將人們從蒙昧主義、禁欲主義和神秘主義解放出來,在精神方麵為近代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500年開始,歐洲的強國你方唱罷我登場,引領了歐洲作為全球翹楚的新時代。
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就的海洋霸權,抑或荷蘭憑借一係列現代金融和商業製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成就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後興起。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通過製度和體製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要件。至於繼承歐洲文化譜係的美國在另一塊大陸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後發製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經曆了製度轉型的陣痛。當然,這9大強國的輝煌中也都沾染了窮兵黷武的戰爭殘酷和侵略他國乃至滅絕異質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來的500多年間,這些強國或有興衰,但他們的一個或多個在21世紀依然占有全球主導地位。即,西方社會主導全球的大趨勢並沒有逆轉。
對中國而言,讀懂這9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於中華民族的複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9個大國在過去的150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麵接觸,對中國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但沉浸在曆史的傷痛和仇恨中是沒有意義的,基於意識形態的偏見嘲弄和怒斥資本主義的罪惡更是無謂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國要實現民族複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衝地要融入這個世界。改革開放,製度創新,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等等,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滅亡中汲取的教訓。
半個世紀前毛澤東主席在回答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對新中國如何擺脫曆代王朝“興勃亡忽”的質疑時,給出的藥方是“人民民主”。今天,這句話對中國如何實現民族複興和重新崛起依然具有現實意義。當綜合實力成為衡量大國地位的標準時,作為硬實力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同作為軟實力的政治文明和文化影響力一個都不能少。美國的強國之路充分驗證了這一點。而新一代的中國領導人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列。
必須厘清的是,和上述9個大國不同的是,中國的強國之路有著5000年和平包容文化的深厚根底,絕少侵掠他國的文化傳統的貪婪品格。也正因為如此,在學習9大國優點的同時,中國可以避免其它強國最終“亡乎”的曆史宿命。
不過,僅有和平的理性,經濟的勢力和開明的政治依然不能實現強國之夢。如中國兩宋,經濟文化發展俱佳,政治也相當開明,但依然是偏安一隅最終被異族所滅。2005年5月22日,美國《紐約時報》在評論版中罕見地以中文標題發表著名專欄作家克裏斯托夫的評論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注轉引自“簡體字打敗了繁體字?”北京科技報, 2005年6月8日。)這雖是對美國提出的警醒,但也給中國以警醒,強國之路,必須要保持軟硬力量的綜合平衡,綜合國力的哪一個要素都不能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