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馬廷祥的意料,張毅生笑容滿麵地回來了。紅軍從團結抗日出發,同意談判。張毅生還帶回紅軍三十軍政委李先念及軍長程世才的聯名信。信的主要內容是:1.紅軍不侵占馬步青的防地,隻要戰鬥中將槍口抬高,以應付蔣介石追擊紅軍的命令,紅軍決不認真還擊;2.應由馬廷祥寫一封簽名信,作為和談憑證;3.希望命令一條山堡內的馬進昌部,不要開槍射擊紅軍。
談判後,接連兩天紅軍沒有攻打大蘆塘。馬廷祥覺得紅軍很守信用,對紅軍的偽和已有端倪,遂不惜費盡心機,繼續施展伎倆。11月3日,他又令張毅生赴一條山紅軍駐地,口頭轉達了如下意見:1.為防止蔣介石問罪,不敢寫簽名信;2.已命令馬進昌停止射擊紅軍;3.馬祿部在鎖漢堡被困,希望撤圍。
張毅生在紅軍處談判時,馬進昌團還是不斷地放冷槍。紅軍代表請張當麵給馬進昌傳達馬廷祥的命令,張即到街道鋪簷下喊話:
“我奉馬指揮命令與紅軍和談。馬指揮命令你們停止向紅軍開槍!”
“馬指揮有信沒有?”
“沒有信,讓我口頭傳達!”
“沒有信!”
馬進昌眼珠一翻,從士兵手中要了一支步槍,輕輕地塞進了射擊孔。“啪――”射擊孔裏飛出一粒子彈。張毅生捂住胸口,慘叫一聲,踉踉蹌蹌倒在了小街旁。馬進昌因疑心張平時不實在,就開槍打死了他。張的屍體還是由紅軍備棺材掩埋的。
大蘆塘保住了,對於馬廷祥來說,死的恐懼減少了,可另一件苦惱又重重地壓住了他。馬廷祥初到河防,被馬步青任命為前線總指揮。馬步芳則認為:“對此戰事不能輕視,如果戰事不利,部隊定須增加,以馬廷祥的資望及指揮能力,恐難應付將來局麵。”並建議把總指揮名義留做日後用人之銜。馬步青立即采納馬步芳的意見,派副官追馬廷祥於途中,用“前線作戰指揮官”的委任狀換回了“前線作戰總指揮”的委任狀。對於此次變動,馬廷祥耿耿於懷,隻盼能一戰奏捷,讓馬步芳和馬步青見識見識他的能力。沒想到,紅軍勢如破竹,自己潰不成軍。想到此,馬廷祥心裏更加不快,但他還想乘青海援軍未到之前,糾集各部在一條山打一次像樣的戰鬥,以遮掩多次慘敗的局麵。
11月3日午後,馬廷祥帶領一個衛士排、一個騎兵連,出大蘆塘東門向北,企圖繞個大彎子避開紅軍阻擊,和馬祿、韓起祿接上頭。他剛越過城北小河灘,馳上北塬,就有紅軍騎兵四五十人前來追擊,慌忙跑上阪坡下馬迎擊,又發現阪坡頂上約有紅軍騎兵200餘人前來截擊,左側約一公裏處也有紅軍步兵100餘人向他們的後路包抄。馬廷祥眼看被包圍,說聲“走”,便立即上馬奔回北塬。幸而城內聽到激烈槍聲,一個連出城接應,才使馬廷祥留下一條命。
4日,紅軍派代表抵大蘆塘。馬廷祥本無談判誠意,便詭稱有病,拒絕會見,僅將信件及宣傳品吊上城。紅軍信中的大意是:1.紅軍極願真誠合作,反蔣抗日;2.鎖漢堡已撤圍,紅軍集合司號員吹奏軍樂,對馬祿表示歡送;3.已給圍困的馬進昌團補給了糧食和飲水,抱歉存糧不多,未能充分供給,如由景泰轉供,紅軍不加阻撓。因張毅生已死,馬廷祥即於當晚又派了一名上尉書記官縋城而出,和紅軍代表一起赴一條山聯絡。
紅軍向馬進昌補給糧秣時,馬進昌竟於得到補給後轉手射擊紅軍,以致紅軍犧牲了好幾個人,但紅軍始終予以容忍。
“紅軍合作的意願是真誠的!”上尉書記官自一條山返回大蘆塘說。
這時,馬廷祥通過假和談,已緩和了紅軍的攻勢。青海援兵也源源不斷而來。他麵孔帶著凶氣猙獰地說:“我們不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