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時人會變得毫無寬恕能力,甚至不可理喻,思想盡是圍繞著報複打轉,根本不計任何後果。心理學家齊爾曼指出,這種高度激昂的反應會給人“力量與勇氣的錯覺,激發侵略心理……”若一時失去理智,便可能訴諸最原始的反應。這時邊緣係統刺激增強,人的行為受原始生存動力導引。經過這一番解析,齊爾曼繼而指出化解怒氣的兩個主要方法:其一是檢視引發怒火的想法,因為這是促使一連串怒火勃發的始作俑者,後續的思維則有煽風點火的效果。采取這個方法的時機非常重要,簡而言之,時機愈早效果愈大。事實上,如果能在發作之前投入緩和的因素,是可以完全澆滅怒火的。
緩和的因素可讓人重新評估引發怒氣的事件,不過這個方式有一定的限度。齊爾曼發現隻有輕微程度的憤怒才有效,如果當事人已是勃然大怒,則會因“認知的無能”而失去效果,也就是說發怒者已無法好好思考。這時候發怒者的反應可能是“那是他活該”,或甚至惡言相向。強生13歲那年,有一次在盛怒之下離家出走,發誓再也不回家了。那是一個美麗的夏日,他在恬靜的巷道走了很久,周遭的靜謐與美好漸使強生心情平靜下來。幾個小時後他懷著愧疚回家了,幾乎有一種溫柔的感覺。自此以後,每當憤怒時他便出去走一走,他發現這是最好的方式。關於憤怒的最早期科學研究記錄時間是1899年,敘述者是參與實驗的人。這是平息怒火的第二種模式:走入一個怒火不會再被激起的場域,讓腎上腺素慢慢消退,激昂的生理狀態漸漸冷卻。同樣的道理,兩個憤怒爭吵的人最好先分開一下子。在冷卻期間,發怒者可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以免負麵的思維繼續惡化。齊爾曼指出,轉移注意力非常有助於改變情緒,理由很簡單:從事愉快的活動時很難維持怒氣。當然,最重要的是如何讓怒氣冷卻到可以從事愉快的事。緹絲研究過一般人平息怒氣的方法,與齊爾曼的分析頗有吻合之處。緹絲發現一個常見的方法是:獨處以便讓怒氣冷卻。很多男性的獨處方式就是開車兜風,這項發現頗值得玩味(緹絲自己在開車時便思索過這個問題)。不過,比較安全的方式可能是走一走。此外,深呼吸或放鬆肌肉等鬆懈的方式也很有幫助,可能是因為這可以使身體從憤怒的高度警戒狀態改變過來,也可能是因為注意力可從憤怒的原因轉移開來。劇烈運動也有類似的效果,身體經過高度的活動,一停下來便會回複低警戒狀態。但如果你在冷卻期間不斷思索引發憤怒的事件,當然就達不到冷卻效果,因為每一線思維都是一條導火線。轉移注意力的根本意義就是讓你暫停憤怒的思考。緹絲研究發現,多數轉移注意力的活動都有助於平息怒火,諸如看電視電影、閱讀等。但瘋狂采購或大吃大喝則沒什麼效果,因為你在逛街或暴飲暴食時可能仍在思索引發憤怒的事件。易怒的人較容易罹患心髒病,杜克大學心理治療專家瑞佛·威廉斯(RedfordWilliams)為了協助這些人克製怒氣,遂研究出一些方法,例如一發現自己有不平或憤世嫉俗的想法時立刻寫下來,如此便可重新加以評估。不過,齊爾曼發現這個方法在怒氣尚未升高成怒火以前較有效。
有一次約翰在紐約搭計程車,車子前麵站著一個年輕人等著過馬路。計程車司機急著要開走,按喇叭示意年輕人走開,得到的回答是一臉怒容與不友好的手勢。“狗娘養的!
”司機罵了一聲,煞車油門一起踩,仿佛要直撞過去。年輕人沉著臉略移開腳,但用拳頭打了車一下。當然,這又引發了司機一連串汙言穢語。一路上司機仍餘怒未消地對約翰說:
“這年頭誰的氣也不必受,都得吼回去,至少心裏會爽快一點。”有些人認為發泄怒氣不失為處理憤怒的好方法,一般的說法就是“心裏會爽快一點”。但齊爾曼卻有不同的發現。
事實上自50年代以來,就有心理學家做過發泄怒氣的實驗,也一再發現這對平息怒火效果微乎其微(雖則因為憤怒本身的特殊激昂感,發泄者可能會一時覺得爽快)。在某些情況下發泄或可達到出氣的效果,直接發泄在憤怒的對象身上,讓你重新取回掌控權或覺得正義得以伸張,或是給予對方“適度的懲戒”,使其幡然悔悟而又不會對你施以報複。然而,怒火一發足以燎原,這些條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上加難。緹絲發現發泄怒氣是冷卻怒火最糟糕的方式,發作時常會使情緒中樞火上添油,結果隻是更加憤怒,或使憤怒的情緒更加延長。比較有效的方式是先冷卻一段時間,然後以較建設性的態度與對方麵對麵找出解決方案。有人問西藏高僧應如何處理憤怒,他的回答是:“不要壓抑,但也不要衝動行事。”其實,不論對事還是對人,諒解的心才是最佳的滅火劑。
7驕傲的情緒更應克製
取得了一點勝利就驕傲自滿,小富即安的創業者是沒有多大出息的。麵對勝利和成功,最能考驗一個創業者的心理素質和自控能力。日本索尼公司遵奉的信條是“銳意創新,永不驕傲”。日本式的企業經營方法,已在世界上獲得了高度評價,索尼所開展的各項國際活動和企業經營已廣為傳開,被拿來作為學習研究的典型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