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法國鬥士戴高樂(1 / 1)

1940年6月18日,以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使整個法國蒙受了巨大的恥辱。第二天,法國人民從英國的電台中聽到了真正屬於法蘭西的聲音:“無論發生什麼,法蘭西抵抗的火焰絕不應該熄滅,也絕不會熄滅。”從此,著名的“自由法國”抵抗運動開始了。發出這一廣播的,就是剛上任兩周的前法國國防部和陸軍部次長夏爾·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

1890年,戴高樂出生在法國北部裏爾城一個篤信天主教的貴族世家。懷著為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雪恥的決心,他於1909年考入了聖西爾軍校,畢業時被授予少尉軍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戴高樂作戰勇敢,被提升為上尉,並且獲得了最高榮譽十字勳章。在凡爾賽戰役中,戴高樂被俘,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獲釋。1920年,戴高樂升為少校。1921-1922年分別在聖西爾陸軍學校和高級軍事學校任軍事史教授。1925年在最高軍事法院副院長貝當元帥的辦公廳任參謀。1929-1931年分別在伊朗、伊拉克和埃及任特派員。1932年在國防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在此期間,他寫了不少軍事專著,一反以防守為主的傳統理論,強調進攻的作用,得到了後來出任總理的雷諾的賞識,1937年就任上校團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戴高樂任坦克旅旅長,1940年5月升為第四裝甲師師長,在前線積極狙擊納粹德國對法國的突然襲擊。同年6月5日至17日任國防部副國務秘書,主張抵抗納粹德國的進攻,拒絕在德法停戰協定上簽字。德軍占領巴黎後,戴高樂出走英國。1940年6月25日創建並領導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後改稱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抗擊希特勒德國的侵略。1943-1944年組織法蘭西臨時政府並任主席。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三天他回到巴黎。1944年8月至1946年1月他任臨時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1946年1月26日辭職。

1947年戴高樂創建法蘭西人民聯盟。1954年該組織解散後,他曾隱退鄉間,撰寫《戰爭回憶錄》。1958年6月他出任總理,提出加強總統權力和行政權力的新憲法,9月28日舉行公民投票,新憲法以78.5%的票數被通過,10月4日生效。自此,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取代第四共和國。法國由議會製過渡到事實上的總統製。

1958年12月經普選戴高樂當選第五共和國總統,1965年再次當選。1969年4月在關於對地區改革和參議院改革所舉行的公民投票中失敗,被迫辭職。戴高樂一貫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和防務政策,反對大國控製,奠定了第五共和國的基本對外政策方向。1962年,他果斷地結束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戰爭,1964年1月27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66年決定法國退出北約的軍事一體化組織。著有《劍鋒》《未來的軍隊》《法國和它的軍隊》《戰爭回憶錄》《希望回憶錄》等。

1970年11月,戴高樂因心髒病猝發去世。按他的遺囑,政府沒有為他舉行國葬,但他以自己的業績在法國人民的心中占據了和貞德、拿破侖一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