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代溝(2 / 2)

在代溝的“活動期”,各種社會和時代測試的指標表明,兩代人共同關注的事物是多的,而不是少的。衝突、摩擦、爭論,皆因“共同關注”。這是“代”與“代”之間,最後的緊密又緊張的關係,或日“藕斷絲連”的一種關係。

到了代溝的第三階段,情形反過來了。共同關注的事物越來越少了,各自關注的事物越來越多了。此時的社會和時代,其實業已悄悄地完成了通常每被社會學家們所忽略的,可以稱之為“第三種勢力”的再分配,亦即除了政治和大經濟(關乎國計民生的經濟)之外,傳統社會學詞典中叫做意識形態的那一種勢力的再分配。上一代人說它是意識形態,是世界觀、人生觀,下一代人並不那麼看。在下一代人那兒,它隻不過是與不同的人們的不同活法有關的一些自由選擇而已。是的,下一代人正是首先在這一層麵上,漸漸地,悄悄地,也是成功地突破了上一代人的種種束縛和限製。於是上一代人猛地發覺,在自己不經意間,下一代人早已疏遠了自己,並且在對社會和時代的適應能力、自主性兩方麵,令他們驚訝地成長壯大了。從前上一代人每想,下一代人離開了自己可怎麼辦呢?故有時他們也是完全出於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一廂情願地掌控著下一代人的活法。而此時,實際上被“拋棄”的,似乎更是上一代人,於是上一代人別提有多麼失落。他們連想和下一代爭論,不,哪怕僅僅是討論的機會也幾乎沒有了。下一代人早已不願再和上一代人討論什麼了,更不屑於爭論什麼。他們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如魚得水,自得其樂,充分享受由自己的成長壯大而占領了的“根據地”。他們的人生狀態看去也許遠不如某些上一代人那麼風光,那麼意得誌滿。但他們確乎比上一代人活得率性、活得自我,而那往往是下一代人熱愛生活的第一種理由。這一點,在上一代人那兒,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因了他們對人的活法的理解已與上一代人大相徑庭,甚至背道而馳,於是社會和時代中,產生出了新的種種的可用五花八門來形容的消費觀、社交觀、情愛觀、婚姻觀、擇業觀、審美觀、娛樂觀、倫理觀等,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社會的許多方麵都隨之而改、而變。

代溝在這一個階段“成熟”了,像一季果子成熟了。它定形了。我們都知道,成熟的果子不會再長大,卻也不會再變小。而“成熟”了的代溝,不再衝突,也不再摩擦。因為,上一代人關注的,以為重要的事物,在下一代人那兒仿佛並不存在;而下一代人關注的,以為重要的事,上一代人已知之不多。那都是些新的事物呀!這時,幾乎隻有這時,代溝現象出現了反過來的情況——上一代人變得虛心,不恥下問了。有時,進而會變得以媚取悅了。上一代人的頭腦之中於是發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迷惘與困惑,已搞不大清楚與下一代人之間的隔閡,是否便意味著是自己不可救藥的落伍。他們開始放棄種種原本一向堅持的上一代人的原則,開始以討好的“低姿態”向下一代人靠攏,並不被怎麼友善地待見也不在乎了。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幾乎隻剩下了一個共同的話題,那就是——錢。即使對於錢,分歧也多多。在家庭裏,在單位裏,在社會的各方各麵,“代”與“代”之間的關係,可以說已無“溝”,因為“井水河水互不犯”,就水平一片了。也可以說那“溝”已深得不能再深,連玩笑都被看不見的“溝”隔開著了,仿佛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此時隔代衝突、摩擦、爭論的現象已是鮮見之事,成心挑起也很難了。因為關係直接的兩代人之間都不複那樣了,隔代人還衝突個什麼勁兒呢?

在代溝的“成熟”階段,隔代人往往親密有加起來。

我們回顧曆史便會發現所謂“代溝”的另一條規律,或日另一種真相——原來不管下一代人在上一代人心目中究竟是怎樣的,社會和時代的天平最終總是要傾斜向下一代這邊的。因為下一代,畢竟是一天比一天成長壯大著的一代。而他們給社會和時代注入的新內容、活力,肯定比上一代多。

代溝是人類社會一門永遠的課程。在這一門課程中沒有過一位先生,全人類一代一代皆是它的學生,誰想逃學、想曠課都辦不到。也沒有過任何標準答案,因為人類的社會和時代滄海桑田,今昔更替,是非對錯永遠被不斷地反思和再認識、再檢驗。對於代溝這一張考卷,隻有上一代和下一代人不同之解答方式的區別。對前者們,較好的解答方式其實隻不過是順其自然,以平常心接受並尊重它的真相。同時並不“媚下”,“媚下”也不配有上一代的自尊。

從哲學的角度講,“同一事物”原本是不存在的。上一代人必須明白的起碼一點是——自己們比下一代更應該做“代溝”這一門課程的好學生,而非下一代的先生……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