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單打獨鬥的人“滯銷”(2)(2 / 3)

2004年被美國《財富》雜誌推崇為十大創投專家、中國三個最積極的創投專家之一的華裔趙克仁,應邀在美國加州婦女大會擔任專題講座主講人之前表示,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未來25年內中國在國際經濟圈裏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有國際觀的人不應忽視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所提供的機會。不過,華裔創業普遍傾向單打獨鬥及急功近利,因此規模不容易做大。在談到創業的成功時,趙克仁不認為是他一個人就能造就今天;他說,團隊很重要,找到優秀的顧問與投資人也很重要,這一點正好是華人比較欠缺的地方,因為華人一向喜歡單打獨鬥;其次,他認為華人創業的堅持性與抗壓性也不足,遇到困難很容易就放棄,這其實是很可惜的。

6職場裏的“獨生子女綜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裏,提出了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因此,對獨生子女的教育應注重和加強人格

教育、苦難教育、愛心教育、協作教育、能力教育和親情教育。

“獨生子女現象”,是當代中國一個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獨生子女教育”,是當代中國社會、學校、家庭、個人麵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年輕人,他們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有著優良的素質,成長平順,掌握著現代科技知識,擅長運用網絡;他們關注自身發展、敢於冒險、富有激情、重視權利、強調自我;他們更注重規則意識,知識麵廣,表現出了極好的學習、接納能力。

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時代、家庭、社會的影響,他們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缺乏責任心、好高騖遠、沒有目標;缺乏愛心、偏激自私;嬌氣任性、以我獨尊;心高氣盛、目中無人;獨立能力弱、依賴心理強;缺乏合作精神等,都在這一代人身上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

目前,第一批獨生子女正在陸續長大成人,走向社會,邁入職場。他們在工作中的表現,無疑是對他們成長過程的反映,也是對我們獨生子女教育的一個總結。

這些職場新人的不良表現主要有:“頻繁跳槽”,責任感缺乏,對社會需求又了解不夠、對自我估計過高,對工作想象過於單純等,總覺得工作不能符合自己的期望,這種態度就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的強化表現。“不好協作”,心高氣盛、好高騖遠、目中無人,是自我為中心意識的強烈表現;不尊重工作夥伴和協作對象,不懂得溝通和交流,缺乏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從而給工作造成損失。“不守紀律”,在成長過程中被無限遷就和放縱,缺乏紀律和約束;不願意接受紀律和製度的約束、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沒有組織和集體觀念,嬌氣、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願意接受批評等。“動手能力差”,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度包辦和代替,生活的知識和能力相對低下;過度的保護使其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發育不足”,應對實際工作和解決具體問題能力不足和欠缺。

決定職業發展的不再僅僅取決於能力因素,更取決於職業狀態。2005年12月27日,職場網舉辦了一次“如何保養職業心理”的網絡講座,並邀請資深職業谘詢專家白玲女士作主講嘉賓。白玲告訴大家,洞察自己,調整狀態,要從職業“五感”說起:組織歸屬感、職業方向感、職業壓力感、職業倦怠感、人際親和感。而人際親和感的典型症狀是人際淡漠,對他人不敏感。

某網友說:“我在一家公司做培訓講師,教學能力一點也不比別人差,學員也都很喜歡我,可我卻成了‘人人煩’。比如,同事們每天中午都要一起吃飯,光商量去哪裏吃飯每天就要花好長時間。我認為個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何必那麼麻煩?時間一長我就被大家孤立起來了,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公司有什麼通知我也是最後一個知道,好幾次都差點兒誤事。我還聽說大家都認為我總得罪人,可是我從來無心這樣。我究竟錯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