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說義(2 / 2)

然吾為此劄,旨在說明此五詩之先後不可互易。第一詩言“日落”,知時猶未入夜也。第二詩首點“夜”字,又言“賒月色”,則自日落而月出矣。第三詩言“月下仙”,則月已當空,而主客正泛舟湖心,容與中流。第四首言“湖西秋月輝”,是下半夜月已偏西,天色將曙之景。第五詩末二句“淡掃明湖”、“丹青畫出”雲雲,蓋謂波平如鏡,水清如玉,君山如色著丹青,映於湖上,此乃天明後所見之實景。此五首正寫自前一夕黃昏始遊,至次晨天曉方盡興而歸。如隨意更易其次第或任選中間一二首而棄其餘,皆失作者之初心也。

最後請略釋“賒”字。此字見於《說文》,實為“貰”之孳乳字。故“貰”訓“賒”(見裴《史記集解》引韋昭說及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廣雅》)。而此處之“賒”則當釋為“借”、“假”、“貸”,而不宜徑解為賒欠字。近人或雲:“當月色不足時,他(指李白)甚至想賒得些來:‘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且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曲送泉明。’在他的想象裏,月色可以一賒再賒,像賒酒一樣到處去賒的。”(見《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4期頁259.)此疑未盡確。夫賒酒者,於己為不足,於人則有酒可售為有餘。故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謂“賒”有二義,一為有餘,一為不足。夫月色與酒不同,“月色不足”,猶言月之不明;使月不明,將何從而賒得之耶?此與下句乃言洞庭湖上月色正明,可假借其光以映舟買酒,非月光不足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