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奪胎換骨”一例(2 / 2)

第一句,作者用曲來襯畫。“斷腸聲裏”,指一曲“陽關三疊”能令聽者斷腸,但歌聲是“無形影”的。由此引出第二句,正麵提到李龍眠的畫。畫當然是無聲的,可是人們看到了畫麵仍要“斷腸”,足見這幅畫的藝術魅力要高出曲調遠不止一籌了。這不僅是一句比一句深入,而且也達到了作者題畫的本意,即突出了畫的美學價值和藝術效果。然而,王維原作中“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主題在此詩前兩句中尚未觸及,必須在原詩的基礎上換個角度把它在這首詩中點出來。另外,題畫詩也不能就畫論畫,還得比畫麵本身多出點什麼,即要在詩裏寫出畫麵以外的事物或感情來,這才是好詩。王詩的“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就送行者的角度來說的,於是黃庭堅乃從陽關外的大背景著筆,而且向更深層滲透,說想象中陽關以西的路上,豈但“無故人”,簡直連人跡也罕見了。廣闊的草原上,隻有牛羊而已。但作者卻把北朝民歌《敕勒歌》的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給改造了,用“北風”以體現邊陲的荒涼幽寂,把“草低”改為“低草”,不僅是為了合於近體詩的格律,意義也略有不同。原來牧歌中用“風吹草低”,則草未必很低,是風把草吹倒伏了,草中的牛羊才被發現;而此詩的“低草”乃指短草,是北風下即將枯萎或根本生長得不高的草。這就跟《敕勒歌》原有的氣氛和意境大不一樣了。而用一幅場景寫出的塞外的冷寂荒寒,正是用透過一層的手法表達出王維詩中“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主題思想。黃庭堅把這第二種“奪胎換骨”法又叫做“點鐵成金”,如他在《答洪駒父書》中說:“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從《題陽關圖》的藝術手法來取證黃庭堅本人的話,則是“規摹”或“窺入”王維原詩之“意”(原話見宋詩僧惠洪《冷齋夜話》引,今從略),而以《敕勒歌》中已有的“陳言”略加改動而重新描述之,這不正是典型的“奪胎換骨”法的運用麼?然則這首七絕乃是一首高度技巧化了的、有深度的作品,用它來配李龍眠的畫是毫不遜色的。這不僅證明黃庭堅寫詩的藝術天才和運用技巧的純熟本領,同時也說明了所謂“奪胎換骨”或“點鐵成金”雲雲也並非江西詩派的拙劣藝術手段。隻是在不同作家手中運用起來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罷了。庚午小雪抱病寫訖。

1996年歲次丙子農曆元旦改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