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劉迎秋君《憶薑妙香》訂訛(2 / 2)

四、劉文論薑老演《探母》宗保之“扯四門”雲:“尤其是第五句‘向前者一個個俱有封贈’,其中‘向前者’三個字拖一個長腔,‘一個個’三字從眼上起,大膽突破陳規……”(第477頁)小如按:小生“娃娃調”之用於《探母》,固始自薑老;然此實老腔新用,自程長庚而汪桂芬,自汪桂芬而王鳳卿,所唱《華容道》之西皮原板“狹路上莫不是冤家來到”一句,即用此腔,“莫不是”之位置與“一個個”相等,“莫”字亦從眼上起,並非薑老與王少卿向壁虛構,“突破陳規”也。即薑老本人,亦從不以此腔為“創新”自命也。

五、劉文引述薑老之言,謂《天河配》“這出戲是早在民國初年王大爺(瑤卿)正紅的時候,他和金仲仁在談笑中偶然編成的,首演於第一舞台(民國元年由楊小樓等出資修建於前門外柳樹井路北)……從此各戲班也都排演這出戲。我12歲第一次在慶樂登台時,便在這出戲裏扮楊玉環。當時這出戲有帶‘長生殿鵲橋密誓’的,也有不帶這場戲的。”(第483頁)小如按:此一段所述年代訛舛。薑老12歲首登舞台,應在1901年或1902年,非民國初年,一也。王、金首排《天河配》,既在民國初年,則薑老當時決不止12歲,尤不能於1901年或1902年即因《天河配》唱紅而各班爭排此戲。可見劉君行文,時間全不吻合,據為信史,誠可商榷。鄙意薑老當時談話,乃謂己於12歲時初登舞台,即曾演《長生殿·密誓》之楊妃;其後《天河配》演出,或於戲中加入此一場昆曲以應七夕之景。必如此解釋方無矛盾。寫回憶文章旨在取信於人,留史於後,倘自相矛盾,語無倫次,人既難信,史亦難存,誠兩失之矣。

此外,劉文涉及旦角林顰卿,誤作“卿”。實則林之取名,本於《紅樓夢》林黛玉小字顰兒也。劉文末尾談及梅蘭芳1919年為祖母演堂會戲,大軸乃反串《豔陽樓》,其中有雲:“貫大元反串賈斯文,貫自己還編了一段新穎流利的唱詞。”(第488頁)小如按:此事予與鈕驃同誌親於貫老座上聽其追述。賈斯文新詞為念數板,非唱詞;其詞句乃王瑤老所編,由貫老照念,非其自編者。惟予與鈕驃當時未作筆記,其詞今已不能全記矣,惜哉!

198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