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報紙幾都刊載一則近於笑談的報道,即把簡化漢字對應地轉為繁體字而出現了“末代皇後”、“兩宮皇太後”這樣的不通的詞句。其實這種現象早已出現過,隻是人們不大注意罷了。比如“複”字,既是從“彳”的“□”、又是從“衣”的“□”的簡化字,而今天市上便出現了“印機”、“寫紙”的字樣,其實都是錯的,都應寫成從“衣”的“□”才正確。
又如一個“發”字,既是頭發的“□”、又是發展的“□”的簡化字,有個貨店名叫“長發”,我一直搞不清這個店名是表示頭發長呢,還是長久發達之意。前幾年有同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曾引起軒然大波。文章說圖書館員根據借書單上寫的簡化字書名去書庫找“後漢書”,竟連一本也沒有找到,原來,即使中華書局的最新排印本“二十四史”,也用的是繁體字“後”,三字無一相同。我想這不能怪館員,隻能怪當初“文改會”製訂簡化漢字時考慮得太欠周到,沒想到30年後會出現一大批有文化的“文盲”。
還有一些簡化字根本不規範。比如“蕭”與“肖”、“蘭”與“藍”,從未明文規定可以通用。據我所知,蕭乾先生最不高興人們把他的姓寫成“肖”字。幸好“乾”字當時未廢,否則要寫成“肖幹”,我想誰也不會一看便知這就是蕭乾先生的大名。也難怪蕭乾先生不高興。
幾年前我在《中國科技報》上撰文,呼籲人們應該認識繁體字,看來這已刻不容緩。隻有執“繁”,才能馭“簡”。不識繁體字,盡管電腦再發達,它也隻能機械地繁簡對應。因為電腦畢竟不是人腦,它不能辨識文義。我們已經出現過“武”、“皇太後”這樣的近似笑談的事(實際上這帶有很大的悲劇性),如果我們再不抓緊補一補認識繁體字的課,說不定還會鬧出比這更不成話的笑談來。掌握文權的同誌其鑒諸!
198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