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 有感於教授不買書(1 / 1)

《北京晚報》“一夕談”有一篇談及教授不買書的文章,寫得很好,實獲我心。我教了一輩子書,有買書癖。自“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確實不怎麼買書了;有時孫女買回大批好書,我反向她借著看,自己卻再也提不起買書的興致來。

那篇文章談到教授不買書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書價太昂貴,買不起;二是好書太少,買了無用。除這兩點之外,在我本人,還有另外好幾個不買書的原因:一是年紀大了,時間精力不允許我經常逛書店;二是家裏地方太不寬綽,眼下的書已呈“頂天立地”之勢,如仍繼續不停地買,勢必別無容身之所,隻好“打住”。即使這樣,在家裏想找一本書,往往要費好幾個小時。蓋所藏之書無論在櫃中或架上,都是“裏三層外三層”,無法手到擒來。倘再“錦上添花”,無異作繭自縛。隻能“不見可欲其心不亂”,索性“君子遠庖廚”,盡量不去踏書店的門檻了。

從另一角度看,即從出版社方麵來說,我以為替買書人的考慮往往也欠周到。現在書價已十分昂貴,偏偏大部頭的書愈出愈多,不論什麼性質、什麼類型的書都以“叢書”、“全集”的麵目與讀者相見,就算買得起也未必擺得下,而且還不見得全部都派上用場,當然隻有以不買為最佳選擇。還有,有些專業用書印數往往少得可憐,讀者想買而求之不得;有時見到書目,原書卻早已售缺。相反,庫房裏積壓了不少“滯銷”的書,直等到清倉處理時,讀者才有機會從中揀出他盼了很久而得不到的必需的讀物。然而這樣的機遇像我這年老體衰的買主是千載難逢的,因為我既缺乏信息來源,又沒有東奔西跑的腿腳,“守株待兔”,書是不會長了腿找上門來的。於是幹脆不去問津了。

那篇文章的結尾還提出了一個善良的願望:希望教授們寫文章批評那些壞書。老實講,1997年是本人的“運交華蓋”之年。我因寫了一篇批壞書的書評便招來原書作者一頓痛斥,又因批評了一個演員的演藝更引出其家屬對我大興問罪之師。看來寫壞書的人不僅臉皮厚而且脾氣大;藝事平庸的演員在其家屬看來卻具超凡入聖的水平,都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可見寫文章評壞書也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