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童心”別議(1 / 1)

嚐謂儒道異趣,獨於要求人類天真不泯則其旨相同。《老子》屢言“嬰兒”,且有“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的說法;《孟子》則強調治國者須“不失其赤子之心”(《離婁下》)。明代思想家李贄(卓吾)作《童心說》,無論治哲學者和治文學者皆肯定其主張有進步意義,有人且譽為我國晚明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一麵旗幟,稱其文是要求“個性解放”的號角。不意到了本世紀末,“童心”雲者竟失去了它應有的內涵,使人不得不興必須重新予以評價之歎。謂予不信,請讀下文。

據《報刊文摘》所刊摘的文章,今天的孩子們對孔融讓梨竟作出新解。不少孩子都認為,孔融四歲所以把大梨讓給別人而自取小者,乃是由於大梨是壞的。這不禁使人聯想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一成語。我們的社會風氣竟使孩子們“早熟”到這樣程度!

尤其駭人聽聞者,報載一個十歲上下的孩子向他祖母索要一百元人民幣,祖母沒有給他,竟掄其大棒將他祖母擊斃。這種“無法無天”的行為在膽小和知法的人對陌生者尚且有所顧忌,而如此血淋淋的殘忍行為竟出自有較近血緣關係的親骨肉之手。十來歲的孩子已敢於以身試法,那麼青、壯年男女弑父母、殺其夫或婦的所謂“新聞”時有所見聞,難道還算什麼希奇事麼?

我們經常在公共場合如街頭巷尾、遊樂場所及商場與公園裏看到小小兒童大哭大吵向父母示威,而其父母或祖父母(也有外祖父母)乃百依百順不敢不俯首聽命。當然我們反對封建社會“父父、子子”或“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命子亡,子不敢不從”那一套;但時至今日,子女對父母乃反其道而行之,往往一家六個長輩(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均唯“小皇帝”或“小公主”之命是從,致使本來天真無邪的孩子逐漸被培養成唯我獨尊、自私自利、大而至於天良喪盡、良知泯滅的渣滓,而這些人正是下一世紀主宰社會命運的“代表”。每興念至此,便使人不寒而栗。

199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