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在孩子麵前要懂得控製情緒(1 / 2)

在孩子麵前,家長要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用溫和的方式處理和孩子之間的衝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璐璐是個11歲的大姑娘了,可還是經常跟媽媽撒嬌。這天,媽媽一下班,璐璐像平常一樣:“我最最親愛的媽媽,我可想死您了,您怎麼才回來啊?我的小肚肚也想您了呢,你聽聽,都咕嚕咕嚕叫了。”

媽媽親昵地愛撫著璐璐問:“寶貝兒,到媽媽旁邊來坐,告訴媽媽今天中午‘小飯桌’吃得什麼呀?怎麼把我們家的小饞貓兒餓成這樣?”

璐璐就這般那般地把自己今天學校的情況跟媽媽說了一番,邊說邊跟媽媽親熱。不一會兒親熱夠了,媽媽突然想起來,說:“寶貝兒,前兩天那個數學測驗的成績下來沒?考了多少分?第幾名啊?”

“下來了,我考了85分,26名。”璐璐笑嘻嘻地說。

“什麼?隻考了這麼點兒?你還笑得出來!”媽媽“噌”地一下坐直身子,推開黏在自己身上的璐璐,瞪著眼睛說:“別黏糊我,我跟你說正經的呢!”璐璐的小臉這下也變了表情,很委屈地望著媽媽。

現實生活中,我們一些家長常常會根據自己的情緒,以及自己對事情重要性的認識,在對孩子的態度上忽冷忽熱、陰晴不定。就像璐璐的媽媽那樣,剛剛開始還跟孩子親熱個沒夠呢,孩子不知道哪句話觸動了她哪根緊張的神經,就馬上“翻臉不認人了”。

家長的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這樣會使得孩子在跟家長的交流過程中變得誠惶誠恐、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是家長的寶貝兒,什麼時候是家長的“眼中釘”。這樣會使得孩子習慣於看家長的顏色行事,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些家長容易發怒,在孩子犯錯誤時總是大吼大叫,在孩子麵前,要懂得調控自己的情緒,不要帶著情緒與孩子溝通。

星期天,立軒隻顧著和同學玩,忘記了寫英語作業。到了晚上睡覺時,立軒整理書包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忘記寫英語作業了。他非常著急,馬上補起作業來。

後來,媽媽洗漱完走進立軒的房間,看他睡了沒有,結果發現立軒正在補作業。媽媽非常生氣,大聲地說:“明年你就上初三了,現在還不知道學習,一到周末就知道玩……”媽媽的話還沒說完,立軒便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有理不在聲高,你小點聲,我能聽見。”

立軒的話把媽媽逗樂了,同時媽媽也意識到不應對立軒發脾氣。家長應該為孩子做一個控製情緒的好榜樣。於是,媽媽停頓了一下,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然後心平氣和地和立軒交流。

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媽媽讓立軒補完作業再睡覺,讓他記住這個教訓,同時,媽媽覺得自己剛才不該發脾氣,便向立軒承認了錯誤,立軒也非常理解媽媽的苦心,並保證會盡快把作業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