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就是說在不同的環境之下,要做出不同的改變來適應環境;與不同的人交流,要根據對象的不同選擇恰當的交流方式。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溝通、相處時,也要時常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有些家長教孩子一些東西,孩子接受不了,就嗬斥孩子“笨”。我們在調查中有一位母親埋怨他的孩子笨,她說:“我孩子4歲了,我教他加法,3+25,他學會了,3+36,也能很快回答,就是3+47,他就不會,必須去數手指頭,我向他說,3+36,3+4中的4比前麵的3多一個,結果也應該多一個,就該是7.可是他不一會兒又忘了,一連幾天我都這樣教他,就是不會,你說我怎麼攤了這麼個笨孩子?”
其實照這位母親說,這個孩子並不笨,而是母親是用自己的心理去揣測孩子。4歲的孩子大多對一些概念還不明白,例如“4比前麵的3多一個”,“結果應該多一個”,這些語言母親是明白了,而孩子受知識和經驗的限製,他就不明白,他不是那麼簡單就知道你說的意思的。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用孩子的眼光和思維來和孩子交流,尤其是在對待孩子的事情上,我們認為自己剛剛上小學的孩子穿衣服、穿鞋子都太慢,寫字也太慢,卻忘了孩子學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並沒有多長時間,還沒有熟練到閉著眼睛也會穿衣服的地步;孩子剛剛學習寫字,並沒有熟悉漢字的基本結構和構成,要一各一個抄寫在本子上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用自身幾十年累積下來形成的穿衣、書寫速度去衡量他們的速度,他們又怎麼會不慢得像蝸牛呢?
在生活中,家長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認為孩子的表現不應該是那樣的,而應該更加出色。
比如,孩子們都喜歡看動畫片,當孩子沉醉於動畫片或幽默或驚險或引人入勝的情節中而忘了吃飯、做作業時,家長往往會不屑一顧地說:“有什麼好看的,一群木偶在那裏唧唧喳喳。”家長對孩子喜歡的動畫片的抨擊,實際上也在否定孩子的喜好和審美觀,孩子當然不會接受家長的意見和勸說。
再比如,孩子忽然心血來潮,要做一個汽車模型,他希望爸爸媽媽與自己一起完成,而這個時候爸爸在上網,媽媽在做飯,兩個人都沒空,不耐煩地對孩子說:“去!去!去!一邊玩兒去,沒看見我們正忙著嗎?”
家長自己高高在上,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是根本無法進行良好的親子溝通的。
有的家長覺得無法跟孩子溝通,苦口婆心地勸導、教育,孩子卻不耐煩,不願意聽,其實,我們要改變一下溝通的方式,換個角度來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