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隻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來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
聖誕節的時候,一位母親帶著5歲的兒子去買禮物,大街上回響著聖誕讚歌,櫥窗裏裝飾著彩燈,可愛的小精靈載歌載舞,商店裏五光十色的玩具應有盡有。
“一個5歲的男孩將以多麼興奮的目光觀賞這絢麗的世界啊!”這位母親毫不懷疑地想。然而她絕對沒有想到,兒子卻緊拽著她的大衣衣角,嗚嗚地哭出聲來。
“怎麼了?寶貝,要是總哭個沒完,聖誕精靈可就不到咱們這兒來啦!”
“我……我的鞋帶開了……”
母親在人行道上蹲下身來,為兒子係好鞋帶。母親無意中抬起頭來,啊,怎麼什麼都沒有?——沒有絢麗的彩燈,沒有迷人的櫥窗,沒有聖誕禮物,也沒有裝飾豐富的餐桌……原來那些東西都太高了,孩子太矮了,他什麼也看不見。落在他眼裏的隻是一雙雙粗大的腳和婦人們低低的裙擺,在那裏互相摩擦、碰撞,過來過去……
真的好可怕的情景!這位母親第一次從5歲兒子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非常震驚,立刻起身把兒子抱了起來……
這位母親眼睛裏的世界是燦爛多彩的,而她的兒子,卻並沒有像她所想象的那樣高興,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不一樣,他們所處的實際情況也是有差別的,當她低下身來為兒子係鞋帶的時候她才發現,原來,快樂與高興此時並沒有同時也屬於她的兒子。
這位母親因為偶然的機會而蹲下來,她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很多家長都是以一個“高姿態”來麵對孩子的,說話的語氣幾乎都是訓斥的口吻,如果家長想以這樣的姿態從孩子那裏了解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恐怕很難。
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我們會發現,那些經常擺著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孩子發號施令,總認為孩子沒長大、不懂事的家長們,並不真正了解孩子,也不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而那些蹲下來的父母,更容易與孩子親近,更能夠了解和理解孩子,從而在家裏形成一種融洽的氛圍,促進親子關係的融洽。
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是這樣做的:當我給我10歲的女兒梳辮子時,我蹲下身,望著我麵前的乖女兒,輕聲問道,在她的心目中,媽媽是一個怎樣的媽媽?我的孩子不僅說出了我的優點,同時還說了一些我身上的缺點,我聽了之後很開心,並改進了自己,如今我和我的女兒不僅是母女的關係,還成了很好的朋友。
孩子在碰到煩惱時,最願意傾訴的是同伴或朋友。造成孩子與家長的隔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是雙方的不平等地位。作為家長在意識上應與孩子處於平等的地位,應成為孩子思想上的朋友,家長隻有和孩子處於平等的地位,家長才能充分地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