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時,家長常常傾向於以“怕”服人,而非以理服人。
家庭是孩子們最重要的生活環境,孩子隻有在充滿民主、平等的家庭關係中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如果我們做家長的,自恃是子女的家長、長輩,就擺出一副家長的架子,對子女不講民主,不講平等,不講道理,以勢壓人,以強淩弱,不尊重子女的人格,壓製子女個性的發展,會對子女的成長很不利,弄不好還會使子女產生心理上的疾病。
星期天有明明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明明趕緊把作業寫完,便打開電視看了起來。可是這時,爸爸喜歡看的足球賽時間到了,爸爸走了過來,厲聲對明明說:“作業做完了嗎,就來看電視?”明明回答:“做完了。”爸爸又說:“做完了就沒事了?回房間看書去。”明明無奈,隻好扔下遙控器。
爸爸拿起控製器,換到了體育頻道,心滿意足地看了起來。明明從門縫中聽到了體育比賽的聲音,非常氣憤,跑出來質問爸爸:“你不讓我看電視,你為什麼要看?”爸爸對明明這突如其來的質問,沒有一點思想準備,他先是一愣,緊接著就提高嗓門,瞪著可怕的大眼珠子凶神惡煞似地吼道:“我為什麼要看?因為我是你爸爸!你趕快給我回你房間去?不然……”說著,就舉起了大巴掌,嚇得明明不敢吱聲了,溜回了自己的房間。
明明回到房間,感到很委屈,他不明白:難道爸爸就可以不講道理嗎?就可以對兒子稱王稱霸嗎?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喜歡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指使孩子幹這幹那,他們在不斷地給孩子下達命令。很多家長之所以習慣用命令的方式教育孩子,是因為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總認為家長具有至上的權威,就應該命令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其實,這種做法會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
欣茜和爸爸媽媽的關係一直都不好。
在爸爸媽媽眼裏,欣茜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家長讓她做什麼,她總是對著幹;而欣茜也不喜歡爸爸媽媽,因為他們太不尊重自己,總是用命令的口氣讓自己做事情,從不征求她的意見,更別提會和自己商量了。
一個周末,欣茜在專心地練習畫畫,可是媽媽卻命令她:“欣茜,過來幫媽媽做飯。”欣茜十分不情願,她說:“媽媽,我在畫畫。”媽媽嚴厲地對她說:“我讓你幫我做飯,你沒有聽見嗎?你不想吃飯了嗎?”
欣茜對媽媽說:“媽媽,我正在畫畫,還有一點兒就畫完了,你先讓我畫完吧。”看到女兒這麼不聽話,媽媽生氣了:“畫畫能當飯吃?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說著,媽媽拿起欣茜的畫筆,扔到了地上,並命令欣茜:“去幫我做飯!”
欣茜看著扔到地上的畫筆,聽到媽媽命令的聲音,傷心且生氣地對媽媽說:“今天我就不幫你做飯,我不吃飯了還不行嗎!”說完,她哭著跑進了自己的房間。
命令或強迫孩子做事情,隻是在顯示成人家長的權威,這樣做並不意味著能引導和影響孩子具有良好的習慣。在命令下生活的孩子,要麼自以為是,個性極強,要麼就沒有主見,個性懦弱。
英國教育專家斯賓塞說過:對孩子應該少下命令,命令隻有在其他方式不適用的時候才能用。
家庭教育專家趙忠心說:“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媽媽”這隻能是我們做家長的必須要承擔起教育子女義務的依據,而絕不能以此作為向子女施展特權和大耍家長威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