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幽默感的父親,更容易與孩子相處融洽。幽默的語言,用來教育孩子時,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父親板起麵孔教訓孩子,孩子不一定會接受。
幽默是一種高層次的心靈歡樂和精神享受,是一種優美的健康品質,是一種寬容精神的體現,是家庭關係融洽的重要調劑。
在生活中,批評孩子,要多來一點幽默。幽默的語言,能讓孩子在笑聲中反省自己,愉快地接受批評和教育。
晚餐時間,樂樂一家圍坐吃火鍋,樂樂一邊吃著碗裏的,一邊看著鍋裏的。爸爸撈起兩個牛肉丸,故作驚訝地說:“哎呀不好了!”媽媽問怎麼回事,爸爸說:“樂樂的眼睛掉進鍋裏了。”媽媽一聽哈哈大笑,樂樂撅著嘴,繼續大吃。看著兒子的饞樣,爸爸又說:“樂樂,我教你一個好辦法,讓你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吃到最多好東西。”樂樂好奇地問:“什麼好辦法?”爸爸說:“跳進鍋裏去撈啊!”媽媽笑得前仰後合,樂樂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樂樂的爸爸本意是想讓兒子注意吃相,如果爸爸隻是訓斥:看你,饞成那樣,幾輩子沒吃過火鍋嗎?樂樂會說不定心裏不高興,說不定還會頂嘴。而爸爸用了幽默、委婉的勸說,一方麵不會讓樂樂反感,不至於立刻反擊,另一方麵,也給樂樂反省的餘地,讓他有個台階下。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家長不妨用幽默的方式忠告孩子。
夢琦正在讀初中一年級,這正是孩子易產生叛逆心理的時候,但是夢琦對爸爸媽媽的教育卻樂於接受,並且很少會出現叛逆行為。其實,這都要歸功於媽媽的“幽默忠告”教育法。
以前,媽媽特別喜歡向夢琦嘮叨,每天都會提醒她一些生活上的細節,如天冷要加衣,放學後早點回家,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等。對此,夢琦逐漸有些不耐煩了。媽媽覺察到了夢琦的心理變化,決定換一種方式教育她。
後來,媽媽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的話:家長的嘮叨是阻礙孩子進步的一個主要原因,家長與其整天嘮叨孩子,倒不如給孩子一些實用的忠告,這樣教育孩子效果更好,媽媽認為這個方法不錯,決定參照書上的方法教育夢琦。
有一次,夢琦晚上不想刷牙了,媽媽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嘮叨她:“每天都要刷牙,要不然會得齲齒的。”而是以細菌的口吻對她說:“我是細菌,我要吃掉留在你嘴巴裏的糖果和飯菜。”說著,媽媽還做了一些有趣的動作,逗得夢琦哈哈大笑。笑過之後,夢琦沒再讓媽媽催促便主動地去刷牙了。
還有一次,夢琦在寫作業的時候,眼睛距離書桌非常近。媽媽看到後,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嘮叨夢琦的做法對眼睛不好,而是眯著眼睛說道:“我是一個近視眼,不戴眼鏡我什麼也看不清楚,你打掉我的牙齒,我就滿地找牙。”這時,夢琦會自覺地端正坐姿。
媽媽根據夢琦的心理特點,利用玩幽默的方式來忠告夢琦,結果不僅活躍了氣氛,還讓夢琦改正了不良習慣,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何樂而不為?
家長幽默一點,孩子耳濡目染,也會樂觀、大方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學會積極地生活、學習和處世。因此,幽默的家長對孩子陽光性格的形成,以及養成積極進取的心態的養成,都是極有好處的。
在現實中,過於嚴肅的教育方法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反抗,而以幽默方式來教育孩子,能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中讓孩子接受批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