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孩子沒權力說“不”(1 / 1)

現在,還有很多家長不能接受孩子說“不”,他們覺得自己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

如果生活中有哪個孩子喜歡反駁,性格中具有叛逆性,傳統觀點看來,者個孩子就是“另類”,被視為難以馴服的野馬,會被認為沒有教養,而孩子的家長也會因此受到人們的奚落。這時,作為家長勢必就會采取種種措施企圖改變孩子,通常的手段不是打罵就是冷落孩子,不理睬他們,讓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痛苦的折磨,家長想要以此來提升孩子的教養,讓孩子變得順從,讓他們不再說“不”。

在我們過去的教育思維裏,我們要一個男孩做到有教養,就一定會要求他必須聽大人的話,在學校要遵規守紀,要嚴格按照大人設計好的理想前行。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會在短時期內使這個男孩的教養得到了提升,可是孩子卻失去了男子漢應有的氣魄和他本來的個性,同時也讓他沒有了自己的思想、獨立的人格,最後甚至連自己的看法也不存在了。而要一個女孩有教養,我們則會要求她像個淑女那樣地具有禮儀風範,要有文化、有素質,要性格溫柔、聽大人的話等等。如果哪個女孩子稍有個性,就會被稱為“瘋丫頭”,被說成是沒有教養。

在這種強迫性的教育下,隻會培養出無棱無角的人,孩子們的天性也在教養的提升中逐漸被抹殺掉了。現在太多家長都樂觀地認為,隻要孩子能夠在大大小小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在外人麵前表現得乖巧,這樣做家長的臉上就是有光的。一個巨大的枷鎖讓孩子不得不接受現實,不得不變成大人們的雕塑品,不得不成為一個模式化的人。

孩子們也該有自己選擇的權力,但是中國的大多數家長卻並沒有將這種權力賦予自己的孩子。中國的家長們喜歡替孩子做主,喜歡按自己的意願規劃孩子們的人生道路,就是在日常的小事情上,也時常要剝奪孩子的自主權。在中國家長的內心裏,古老的封建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他們認為我生了你就能夠控製你、占有你、管教你,孩子就得跟著家長走。

可是這樣做,家長會使孩子感到危機、不安全,因為人的安全感總是建立在能夠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的。而家長過多地“教導”孩子,使孩子習慣於服從,進而喪失了自我意識,成為家長的附屬物,缺乏獨立意識,也會在生活中陷入巨大的不安和驚恐中。所以說,如果孩子像個影子一樣地跟隨、服從家長,那真是十分可怕的。

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做主,處理孩子的問題就是給孩子下達命令,沒有給孩子思考、選擇的機會,隻是簡單地要求孩子接受家長的意見。這種情況下,通常孩子會有兩種態度:一是提出反對意見並與家長進行爭論;二是默默地接受家長的決定,內心獨自苦悶。在這種時候,爭論是沒有用的,因為家長已經認定了自己觀點,家長會以自己的“權威”來施壓,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讓孩子的內心變得苦悶。許多西方教育學者認為,像中國家長這樣總是替孩子們做決定,是對他們積極性和自信心的最大打擊,因為這樣使他們失去了實踐的機會,這樣做等於是在告訴他們:我們不相信你的能力、勇氣。家長要避免這樣的狀況出現,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允許孩子爭辯,充分和孩子討論,無論什麼事情,家長都要允許並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孩子的觀點不對,家長可以做認真地解釋,應允許孩子同自己爭論。在孩子不能接受家長的觀點的時候,家長覺得自己觀點確實很有點道理,孩子不改變觀點不行,會對孩子造成不利影響,可以先停止這場家庭討論,等過一段時間再找機會跟孩子談,一定要避免做硬性規定。

斯普朗格的名言是:“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簡單地傳授或吸收已有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要喚醒人生命深處沉睡的自我意識,這也是人作為個體的創造力、生命感、價值感的覺醒。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從外部解放被教育者,而且要解放被教育者的內部力量,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古今中外,不會說“不”的人辦不成大事,在敢於說“不”的孩子身上,家長看到的雖然有許多“不聽話”的成分,但不得不承認,這種孩子具有更強的創新精神。

現代素質教育專家主張,現代家庭中的家長要讓孩子從“逼迫式”教育中解放出來,給孩子自主的空間,讓孩子能夠有機會說“不”,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