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常聽到一些家長這樣感歎:“孩子長大了,就不聽我們的話了。”其實,這主要是家長與孩子缺少溝通所致。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是孩子進入社會的橋梁,但首先我們架起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橋梁。合格的家長,不僅是孩子的保姆,也是孩子的老師,更是孩子的朋友。學會與孩子的良好溝通可以把家長的期望和愛充分地傳遞給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泰因伯格經過長達3年的調查研究,發現缺乏與家長溝通、缺乏向家長吐露心聲的孩子,在學業方麵遇到麻煩的可能性較大,沾染上吸毒或酗酒等惡習的可能性也較大。另外,如果家長缺乏與孩子的有效溝通,忽視孩子身上發生的變化,更會讓孩子從感情上疏離家長,甚至會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有些缺少溝通的孩子長大後往往缺乏自信,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不知道怎樣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感覺不到他人的情緒,甚至傷害到了別人自己也察覺不到。
研究證明,孩子在ll歲以前,傾向於把心中的想法告訴自己的家長,家長在他們心目中排在第一位;但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後,這個順序就完全顛倒了,他們會把心中的想法告訴自己的朋友,而後是他們的老師,最後才是他們的家長。最為可悲的是,與家長的疏離,增加了釀成悲劇的可能。
如果家長與孩子常交流,多溝通,孩子在心理上就不會出現很大的問題,與家長之間的距離感也就不會太大。但從問題的實質來看,大多問題都出在家長身上,而不是孩子有心理問題。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家長沒有很好地與孩子溝通,即使溝通,很多也是粗線條的。
孩子年幼時,由於比較幼稚、簡單,對家長的依賴性較強,許多事情都要對家長講,家長對孩子也傾注了較多的關心和愛護,所以這時相互間的溝通-般問題不大。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開始學會自己觀察、思考後,對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時覺得有些事情沒有必要跟家長說,這樣家長就會對孩子缺乏了解,相互間的溝通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千萬不要以忙為借口把孩子推給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記得和孩子多聊天,多溝通。”這是一位職場媽媽在總結自己的育兒經驗時發出的感慨。在孩子小的時候,她和丈夫因為忙於事業,便把孩子送回了老家。他們雖然給孩子創造了很好的物質條件,卻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現在孩子大了,他們也老了,但當他們想和孩子親近一點的時候,卻痛苦地發現,孩子根本不願意和他們溝通了。
被業內稱作女強人的張女士由於夫妻工作都很忙,女兒嘟嘟兩歲半就開始上全托,當談到孩子時,她最心痛的就是孩子的冷漠。張女士每次出國回國,孩子竟然連最起碼的情緒反應都沒有,更不用說平常會和母親交流和溝通了,感覺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愛和被愛。
很多家長努力工作時往往都顯得理由充分,說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可是在孩子眼裏,錢對於他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需要的是與家長的親密交流。
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實際是心靈的碰撞。應該說,碰撞所產生的內容是無限豐富的,它所達到的高度也是沒有止境的。對於家長而言,要有“把孩子當作與我們一樣的人”之心,而不能把孩子看作僅隻是一個被教育的對象,對孩子要有平等、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態度,在溝通時少一點先入為主的成見,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少一點批評指責,多傾聽孩子的意見,這樣,才能使親子雙方處於一個能夠進行溝通的平台上,從而消除障礙,融洽關係。
研究表明,家長也要重視和孩子進行活動溝通,經常陪孩子一起遊戲、旅遊等。
爸爸聽說琪森最近學習有些懈怠,便利用周末的時間帶著他去滑冰,讓他在活動中受到啟發。
到了溜冰場,琪森興奮起來,積極地向爸爸學習如何滑冰,然後自己認真練習。用了一上午的時間才終於學會。會滑之後,琪森丟開爸爸,自己盡情地玩了起來。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問琪森有什麼收獲。琪森回答說:“爸爸,今天是我第一次學習滑冰,剛開始我非常害怕,一點也不敢懈怠,聚精會神地練習,終於學會了滑冰。”爸爸笑著點了點頭,讓他繼續說。“還有,當我學會滑冰之後,我自己放開膽子練習,看到很多人還不會,我便充滿了自信,原來我也能把事情做得這麼好。”
“對呀,爸爸相信,隻要你全神貫注,什麼事情都能學好,滑冰是這樣,學習也是如此。”爸爸趁機說道。琪森點點頭:“爸爸放心,從今以後我一定會好好學習,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聽說琪森學習有些懈怠,爸爸並沒有簡單地批評指責他,而是帶他去滑冰,注重和他溝通,讓他明白了應該怎樣學習。可見,家讓孩子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通過活動加強和孩子的溝通,正麵引導孩子,從而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
家長與子女的溝通是情感的需要,也是成長的需要。家長應該學會讓溝通成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